這個 我本來是針對小M的那篇寫的 然後越寫越多...發現實在不太適合拿來做個回覆
於是...我乾脆開來寫寫吧
雖然我看過這報導...(BTW 最高分布應該是貝多芬)
通常 看中文轉帖是毫無意義的 ...中文的轉帖總結通常很白痴...
附上原址:http://musicthatmakesyoudumb.virgil.gr/
還有小M是把莫札特效應跟這個研究弄混了
(比較有可信度的研究確實指出聽莫札特「有助於」增加表現能力與智商)
不過我想說...
我貝多芬和Beyonce的都聽的怎麼辦?
我聽的範圍這麼廣 那我豈不應該是精神錯亂才對?
另外該研究是用喜歡的音樂跟SAT成績做相關性統計的 並非智商
嘛 反正智商也只是指 測驗一個人位於 統計出來的其年齡層中平均組成成員的「嘗試 知識 邏輯推理能力」之上或是之下的檢測 受到環境影響非常劇烈的(一般情形 智商唯一效力最好的部份就是測出天才和弱智這一環而已)
也就是叫一個從小生長在洞穴的人去測並不公平
叫一個土生土長中國人去做美國的IQ測驗也不公平
所以...
問個很本土的台灣人也許無論是莫札特還是Beyonce都不認識...
他只聽動力火車...?或是...七彩霓虹燈?
(嘛 現在網路和媒體這麼發達 對年輕人可能不該是個藉口)
不管怎麼說 我還是覺得這類老是用西洋標準做為人類共通基準這點很另人生厭...
也許這類研究在這方面都得更精確定義一下才是...
更好的是
得先定義何謂流行樂...(古典樂我想定義很明確了(一種模糊的概念化)老實說無論是哪種...聲音原理並無所改變...)
但是...Satie的古典樂呢?這麼現代感...都可以說是極限主義的始祖了...旋律簡單重複單調 但影響性和沉思度這麼高 他其實是Hawtin的好友吧?
話說...流行樂...嗯 有這麼多種...音樂類別這麼繁複
(基本上要確切給音樂分類本來就是一件...具有相當爭議的事情)
與其一概而論的說古典和流行還是各種鬼東西...不如確切地說
例如:根據研究調查...一首歌曲(或曲子)是4/8拍的比較能促進腦部活化 或是 根據統計調查 愛聽的曲子平均為130bpm的人 其智商(?)"平均"高於 愛聽的曲子平均節奏為110bpm的人
這樣子似乎是比較妥當
但是這其中真有什麼決定性的因果關係嗎?
欣慰的是 他的這個不科學研究是用
133 most popular entries for "favorite music" on facebook
做統計的 所以我想...也許無論是貝多芬還是啥的都應該被歸類到流行樂才對...w
而且我想一定有很多人寫信去碎嘴過
導致他後來補了依據明明白白的
Yes, I'm aware correlation ≠ causation. The results are hilarity incarnate regardless of causality.
所以我想最大的問題只是中文轉帖人(以及研究者也是)擅自定義
流行樂啦 古典樂啦 indies之類的...
想到Hawtin也能算是techno的一環 而其研究表示聽techno的在SAT成績也低落這點
我不禁覺得很有趣...非常有趣w
我想說 這樣大而化之地拿了不知從何而來的分類法 實在很不聰明
還有中文轉帖寫摘要的擅自把SAT成績=智商去更是呆透了
(通常心理學者做這種研究並寫結論才有意義 尤其是認知領域的學者
這位Vrigil Griffith的東西只能說是 數據統計而已 並未提供真正的詮釋
而中文轉帖者的詮釋就是一整個弱智......)
有個中國人倒是針對這個研究寫了個還算中肯又方便好引述的結論:
(雖然他的態度可能也是鄙視某些音樂的w)
++++++++++++++++++++
SAT分数当然不能等同于智商,不过这个结果还是很耐人寻味的。音乐口味与人的性格有很大
的关系,对于不同口味的听众,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成见。比如通常人们认为听摇滚乐的人都比较叛逆,有艺术气质,而情绪上却不是太稳定;听古典乐的人
比较自我,智商比较高,但可能不善与人交往,而且有些乏味。这让音乐口味经常有意或无意地被作为一种自我标榜。碰巧的是,在Griffith发布自己的研
究结果之前的一个月,英国剑桥的心理学家Jason
Rentfrow博士发表了关于音乐口味的研究,认为许多时候人们选择特定风格的音乐是为了要向别人或向自己标榜,因此音乐口味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心中理
想的自我形象,而这个行为可能常常是无意识的。此外,他的实验还发现人们的确喜欢通过别人的音乐口味来判断这个人的性格、修养等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Griffith和Rentfrow所获得的关于音乐偏好的信息都是
来自于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站,这就更不能排除网站的用户们拿自己喜欢的音乐“做秀”的嫌疑了。于是似乎可以这样解释Griffith所描述的现
象:那些SAT分数高的学生更在意自我形象,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为了不断强化这种形象,就逐渐养成了听贝多芬的习惯。或者说,对自己形象的关注让他们更
努力学习,于是分数更高,同时也让他们更倾向于在facebook上宣称自己喜欢贝多芬。可惜Rentfrow的研究里没有包括独立音乐。喜欢独立音乐的人往往具有独特的品味,而这同时也是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的一种方式,也许SAT高分只是另一种让自己鹤立鸡群的方式吧。
很遗憾,Griffith的研究并没有给智商测试专家们提供一条捷径,而只是说明对
自我形象的关注可能可以对考上好大学(在美国)有帮助,并且让人更倾向于欣赏贝多芬或者独立音乐——在一些人眼里,那才是真正的音乐。不过这个研究的方法
可能过于简单,结论中也有疑点,比如怎么解释贝多芬之外的那些古典音乐的遭遇呢?要知道,所谓的“莫扎特效应”(即听莫扎特能让人更聪明)在美国可是人尽
皆知的,为什么莫扎特在这里却失宠了呢?
原文地址:http://shutanghan.blog.163.com/blog/static/831167220099225268877/
++++++++
怎麼說呢 比較有信度和採用價值的當然是Jason
Rentfrow的研究,畢竟他才有真正試圖去說明相關性底下表露的關係為何。簡單來說,音樂類型選擇除了興趣、口味之外,還說明了一個人天生與後天的性格,氣質,還有「理想自我」與「想要演出怎樣的自己給他人看」等等。雖然這個現象我想早就有很多人察覺到了,例如我(始終對某類人無法產生好感也是因為這樣),但能像這樣有實際的研究結果出來是很值得贊許的。
就像我常受不了台灣(或某些其他地方)宣稱自己喜歡indies還是alternative rock的某些人...
(尤其台灣文青這個傾向真嚴重)
有些人是真心喜歡 那無所謂...
有些人...一看一聽你就覺得他說他愛那些歌手啥的,是為了表現出:
「我很有想法!」「I am special!」這種調調... (而且他最好得嚴重鄙視某些歌手或音樂)
我想說.... so what!!!???
可惜的是 我也會對自己擁有某類音樂口味感到驕傲 也會鄙視某些作品(=/= music taste)
當然也有可能有生理上無法接受的音樂類別就是了......
我也是人 除了單純喜歡或覺得難聽之外
當然也會覺得聽啥音樂表現出啥的自己 所以也會特別關注某類音樂
雖然有點可悲(其實也還好)這或許就是單純的人類天性...?
不過像我口味分布得這~麼~廣 而且針對某些類別的理解程度也算深的人...
(當然那個「某些類別」就是更深一層的口味選擇了)
這又該怎麼分類才好呢?
我又想表現出怎樣的自己呢?
簡單來說可能就是「我有容乃大呀 我一視同仁呀!我懂得真多?」?
不要忘了
音樂tag裡也有一個 guilty pleasure 的領域
人們意識到自己聽某個歌手或團體或類別是「丟臉的」(最好別說出去 否則會擔心遭到鄙視)
但就是無法克制自己地喜歡wwwwwwww(我真是有不少這種口味呢!)
我倒是覺得敢坦承的人也沒什麼不好 這也挺有意思的...(至少這種人是有意識地去做的)
另外還有一種人就是
對於普遍(當然這具有爭議性)來說可能會被認為是guilty pleasure的類別絲毫沒有這層意識
就真的是純純粹地 就是(只)喜歡這種音樂...就我自身觀點來看 這也能算是一門行為藝術了...
如果真的要說有所謂的低成熟度或低智商 而且這類人也許佔據了其一大範圍
「可能」就是因為這類人通常
1.無法認知到有上述這類潛意識上的選擇和自我形塑有相關的可能性與這個現象(或是隱約感到,卻堅決否認,覺得興趣是興趣 無需care 然後就此打住 因此總是沒辦法做更深一層的檢視與探討「這樣腦部的某些區塊自然是不太方便更加活化與發展 但這並不代表所有區塊 也許他別的能力很高」)
2.繼續上面的 那也可能是因為該人對社會與一般環境與趨勢比較欠缺概念 不注意
3.或是 接觸的東西較少(當然這跟自身性格興趣或是環境有大關係 沒有網路可用的人更是慘烈)
等等等
因為帶有guilty pleasure性格的東西 [通常]結構上相對簡單
所以從商業角度來思考 也是比較容易推廣的 花少量的金錢取得最大效益嘛
在[傳統媒體]上的出現頻率自然也高(當然也就會加速網路等等新媒體上的擴散率)
所以上述那類人自然看起來好像比較多...會有這種結果並不奇怪...
如果真的需要去譴責什麼的話 我覺得該譴責的是媒體與唱片、經紀公司...etc.
雖然他們也是在做生意就是了...
(尤其現在更是簡化到一種「不管是實力也好 長相也好 XX也好
只要有一兩種至少能利用的部分 然後全力包裝打造一下推出去賣就好了」的模式)
當然也有別的手段啦 像是我很愛用的例子就是AKB48...wwww
(但或許真正這樣盲目喜歡的人也許不多?只是因為媒體的瘋狂轟炸 讓置身事外的人覺得世界很瘋狂?不過從AKB的流行與有"一半是營造出來的"高銷售量來看,也許這種人真的不少!?如果真的需要做什麼統計調查,就應該做這個統計調查...不過...這不太可能達成 還得先判斷哪些人是真心搞行為藝術的呢!)
不加思索就接受的人 或是 興趣是興趣 喜歡就好管那麼多幹嘛的人
嘛 個人自由嘛......也許挺多就是如果要考SAT 平均表現或許會相對低落而已
殺不死一隻貓的 人也能活得好好的
所以我同意 什麼樣的人聽什麼樣的音樂 就是針對上述我的見解而發的
至於不同意的部分與理由 前述一大串也寫得非常清楚了
還有上面說的環境,其本身也值得探討下去,
例如對日本當代的女國高中生來說 說自己喜歡AKB並不會怎樣 說不定還能交到不少朋友
而對某些人來說 說自己喜歡AKB大概會是件很不得體的事情ww
拿我自己來說 跟AKB的愛好者說自己喜歡他們當然很OK
但是跟另一批我的朋友說我喜歡的話 哇啊 那絕對是暴露我guilty pleasure的行為...ww
這在社會學上是極其自然的社會構成要素與現象就是了
給TAKI的附帶一提
Super Mario那個是現代電子 遊戲音樂界的里程之一ww
BTW 我覺得Beyonce的Halo挺感人好聽的 soul我也還算可以接受的類別...
(在他的統計裡 愛聽soul的SAT成績也不好w 幸好我不用考SAT呀!)
其實我只是想說...
...我覺得小M你提那篇研究
等於是把Beyonce跟台灣的阿貓阿狗相提並論去了
雖然同樣都是流行樂 我還是覺得B小姐太可憐了...www
人家多少還是會自己寫歌寫詞 唱功也還行的...www
不好意思就這麼大長篇了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