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会员 登录
百合会 返回首页

巴黎街頭藝人的个人空间 https://bbs.yamibo.com/?112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什麼樣的人聽什麼樣的音樂...我同意 但也不同意

热度 15已有 879 次阅读2010-12-2 02:05 |个人分类:BLOG|

這個 我本來是針對小M的那篇寫的 然後越寫越多...發現實在不太適合拿來做個回覆
於是...我乾脆開來寫寫吧


雖然我看過這報導...(BTW 最高分布應該是貝多芬)
通常 看中文轉帖是毫無意義的 ...中文的轉帖總結通常很白痴...
附上原址:http://musicthatmakesyoudumb.virgil.gr/
還有小M是把莫札特效應跟這個研究弄混了
(比較有可信度的研究確實指出聽莫札特「有助於」增加表現能力與智商)

不過我想說...

我貝多芬和Beyonce的都聽的怎麼辦?
我聽的範圍這麼廣 那我豈不應該是精神錯亂才對?
另外該研究是用喜歡的音樂跟SAT成績做相關性統計的 並非智商

嘛 反正智商也只是指 測驗一個人位於 統計出來的其年齡層中平均組成成員的「嘗試 知識 邏輯推理能力」之上或是之下的檢測 受到環境影響非常劇烈的(一般情形 智商唯一效力最好的部份就是測出天才和弱智這一環而已)
也就是叫一個從小生長在洞穴的人去測並不公平
叫一個土生土長中國人去做美國的IQ測驗也不公平
所以...
問個很本土的台灣人也許無論是莫札特還是Beyonce都不認識...
他只聽動力火車...?或是...七彩霓虹燈?
(嘛 現在網路和媒體這麼發達 對年輕人可能不該是個藉口)

不管怎麼說 我還是覺得這類老是用西洋標準做為人類共通基準這點很另人生厭...
也許這類研究在這方面都得更精確定義一下才是...

更好的是
得先定義何謂流行樂...(古典樂我想定義很明確了(一種模糊的概念化)老實說無論是哪種...聲音原理並無所改變...)
但是...Satie的古典樂呢?這麼現代感...都可以說是極限主義的始祖了...旋律簡單重複單調 但影響性和沉思度這麼高 他其實是Hawtin的好友吧?
話說...流行樂...嗯 有這麼多種...音樂類別這麼繁複
(基本上要確切給音樂分類本來就是一件...具有相當爭議的事情)
與其一概而論的說古典和流行還是各種鬼東西...不如確切地說
例如:根據研究調查...一首歌曲(或曲子)是4/8拍的比較能促進腦部活化 或是 根據統計調查 愛聽的曲子平均為130bpm的人 其智商(?)"平均"高於 愛聽的曲子平均節奏為110bpm的人
這樣子似乎是比較妥當


但是這其中真有什麼決定性的因果關係嗎?


欣慰的是 他的這個不科學研究是用
133 most popular entries for "favorite music" on facebook
做統計的 所以我想...也許無論是貝多芬還是啥的都應該被歸類到流行樂才對...w
而且我想一定有很多人寫信去碎嘴過
導致他後來補了依據明明白白的
Yes, I'm aware correlation ≠ causation. The results are hilarity incarnate regardless of causality.

所以我想最大的問題只是中文轉帖人(以及研究者也是)擅自定義
流行樂啦 古典樂啦 indies之類的...
想到Hawtin也能算是techno的一環 而其研究表示聽techno的在SAT成績也低落這點
我不禁覺得很有趣...非常有趣w
我想說 這樣大而化之地拿了不知從何而來的分類法 實在很不聰明
還有中文轉帖寫摘要的擅自把SAT成績=智商去更是呆透了

(通常心理學者做這種研究並寫結論才有意義 尤其是認知領域的學者
這位Vrigil Griffith的東西只能說是 數據統計而已 並未提供真正的詮釋
而中文轉帖者的詮釋就是一整個弱智......)

有個中國人倒是針對這個研究寫了個還算中肯又方便好引述的結論:
(雖然他的態度可能也是鄙視某些音樂的w)

++++++++++++++++++++

SAT分数当然不能等同于智商,不过这个结果还是很耐人寻味的。音乐口味与人的性格有很大 的关系,对于不同口味的听众,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成见。比如通常人们认为听摇滚乐的人都比较叛逆,有艺术气质,而情绪上却不是太稳定;听古典乐的人 比较自我,智商比较高,但可能不善与人交往,而且有些乏味。这让音乐口味经常有意或无意地被作为一种自我标榜。碰巧的是,在Griffith发布自己的研 究结果之前的一个月,英国剑桥的心理学家Jason Rentfrow博士发表了关于音乐口味的研究,认为许多时候人们选择特定风格的音乐是为了要向别人或向自己标榜,因此音乐口味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心中理 想的自我形象,而这个行为可能常常是无意识的。此外,他的实验还发现人们的确喜欢通过别人的音乐口味来判断这个人的性格、修养等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Griffith和Rentfrow所获得的关于音乐偏好的信息都是 来自于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站,这就更不能排除网站的用户们拿自己喜欢的音乐“做秀”的嫌疑了。于是似乎可以这样解释Griffith所描述的现 象:那些SAT分数高的学生更在意自我形象,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为了不断强化这种形象,就逐渐养成了听贝多芬的习惯。或者说,对自己形象的关注让他们更 努力学习,于是分数更高,同时也让他们更倾向于在facebook上宣称自己喜欢贝多芬。可惜Rentfrow的研究里没有包括独立音乐。喜欢独立音乐的人往往具有独特的品味,而这同时也是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的一种方式,也许SAT高分只是另一种让自己鹤立鸡群的方式吧。

很遗憾,Griffith的研究并没有给智商测试专家们提供一条捷径,而只是说明对 自我形象的关注可能可以对考上好大学(在美国)有帮助,并且让人更倾向于欣赏贝多芬或者独立音乐——在一些人眼里,那才是真正的音乐。不过这个研究的方法 可能过于简单,结论中也有疑点,比如怎么解释贝多芬之外的那些古典音乐的遭遇呢?要知道,所谓的“莫扎特效应”(即听莫扎特能让人更聪明)在美国可是人尽 皆知的,为什么莫扎特在这里却失宠了呢?

原文地址:http://shutanghan.blog.163.com/blog/static/831167220099225268877/

++++++++


怎麼說呢 比較有信度和採用價值的當然是Jason Rentfrow的研究,畢竟他才有真正試圖去說明相關性底下表露的關係為何。簡單來說,音樂類型選擇除了興趣、口味之外,還說明了一個人天生與後天的性格,氣質,還有「理想自我」與「想要演出怎樣的自己給他人看」等等。雖然這個現象我想早就有很多人察覺到了,例如我(始終對某類人無法產生好感也是因為這樣),但能像這樣有實際的研究結果出來是很值得贊許的。

就像我常受不了台灣(或某些其他地方)宣稱自己喜歡indies還是alternative rock的某些人...
(尤其台灣文青這個傾向真嚴重)
有些人是真心喜歡 那無所謂...
有些人...一看一聽你就覺得他說他愛那些歌手啥的,是為了表現出:
「我很有想法!」「I am special!」這種調調... (而且他最好得嚴重鄙視某些歌手或音樂)

我想說.... so what!!!???

可惜的是 我也會對自己擁有某類音樂口味感到驕傲 也會鄙視某些作品(=/= music taste)
當然也有可能有生理上無法接受的音樂類別就是了......
我也是人 除了單純喜歡或覺得難聽之外
當然也會覺得聽啥音樂表現出啥的自己 所以也會特別關注某類音樂
雖然有點可悲(其實也還好)這或許就是單純的人類天性...?

不過像我口味分布得這~麼~廣 而且針對某些類別的理解程度也算深的人...
(當然那個「某些類別」就是更深一層的口味選擇了)
這又該怎麼分類才好呢?
我又想表現出怎樣的自己呢?
簡單來說可能就是「我有容乃大呀 我一視同仁呀!我懂得真多?」?


不要忘了

音樂tag裡也有一個 guilty pleasure 的領域
人們意識到自己聽某個歌手或團體或類別是「丟臉的」(最好別說出去 否則會擔心遭到鄙視)
但就是無法克制自己地喜歡wwwwwwww(我真是有不少這種口味呢!)
我倒是覺得敢坦承的人也沒什麼不好 這也挺有意思的...(至少這種人是有意識地去做的)

另外還有一種人就是
對於普遍(當然這具有爭議性)來說可能會被認為是guilty pleasure的類別絲毫沒有這層意識
就真的是純純粹地 就是(只)喜歡這種音樂...就我自身觀點來看 這也能算是一門行為藝術了...

如果真的要說有所謂的低成熟度或低智商 而且這類人也許佔據了其一大範圍
「可能」就是因為這類人通常

1.無法認知到有上述這類潛意識上的選擇和自我形塑有相關的可能性與這個現象(或是隱約感到,卻堅決否認,覺得興趣是興趣 無需care 然後就此打住 因此總是沒辦法做更深一層的檢視與探討「這樣腦部的某些區塊自然是不太方便更加活化與發展 但這並不代表所有區塊 也許他別的能力很高」)
2.繼續上面的 那也可能是因為該人對社會與一般環境與趨勢比較欠缺概念 不注意
3.或是 接觸的東西較少(當然這跟自身性格興趣或是環境有大關係 沒有網路可用的人更是慘烈)
等等等

因為帶有guilty pleasure性格的東西 [通常]結構上相對簡單
所以從商業角度來思考 也是比較容易推廣的 花少量的金錢取得最大效益嘛
在[傳統媒體]上的出現頻率自然也高(當然也就會加速網路等等新媒體上的擴散率)
所以上述那類人自然看起來好像比較多...會有這種結果並不奇怪...
如果真的需要去譴責什麼的話 我覺得該譴責的是媒體與唱片、經紀公司...etc.
雖然他們也是在做生意就是了...
(尤其現在更是簡化到一種「不管是實力也好 長相也好 XX也好
只要有一兩種至少能利用的部分 然後全力包裝打造一下推出去賣就好了」的模式)
當然也有別的手段啦 像是我很愛用的例子就是AKB48...wwww
(但或許真正這樣盲目喜歡的人也許不多?只是因為媒體的瘋狂轟炸 讓置身事外的人覺得世界很瘋狂?不過從AKB的流行與有"一半是營造出來的"高銷售量來看,也許這種人真的不少!?如果真的需要做什麼統計調查,就應該做這個統計調查...不過...這不太可能達成 還得先判斷哪些人是真心搞行為藝術的呢!)

不加思索就接受的人 或是 興趣是興趣 喜歡就好管那麼多幹嘛的人
嘛 個人自由嘛......也許挺多就是如果要考SAT 平均表現或許會相對低落而已
殺不死一隻貓的 人也能活得好好的


所以我同意 什麼樣的人聽什麼樣的音樂 就是針對上述我的見解而發的
至於不同意的部分與理由 前述一大串也寫得非常清楚了


還有上面說的環境,其本身也值得探討下去,
例如對日本當代的女國高中生來說 說自己喜歡AKB並不會怎樣 說不定還能交到不少朋友
而對某些人來說 說自己喜歡AKB大概會是件很不得體的事情ww
拿我自己來說 跟AKB的愛好者說自己喜歡他們當然很OK
但是跟另一批我的朋友說我喜歡的話 哇啊 那絕對是暴露我guilty pleasure的行為...ww
這在社會學上是極其自然的社會構成要素與現象就是了




給TAKI的附帶一提
Super Mario那個是現代電子 遊戲音樂界的里程之一ww

BTW 我覺得Beyonce的Halo挺感人好聽的 soul我也還算可以接受的類別...
(在他的統計裡 愛聽soul的SAT成績也不好w 幸好我不用考SAT呀!)



其實我只是想說...
...我覺得小M你提那篇研究
等於是把Beyonce跟台灣的阿貓阿狗相提並論去了
雖然同樣都是流行樂 我還是覺得B小姐太可憐了...www
人家多少還是會自己寫歌寫詞 唱功也還行的...www

不好意思就這麼大長篇了囧

路过

雷人
12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回复 逐鹿人 2010-12-2 15:24
什么样的人听什么样的音乐……
这是扯淡
我听摇滚也听古典也听流行
那我是什么样的人啊....

更进一步说,有多少创造美妙音乐的天才,都是无赖呢。

唯一一点可以肯定的是
从技术层面和理解难度上来讲,各类音乐是可以分个高下的
古典音乐最难,先锋啊摇滚啊爵士啊等各类非POP音乐其次,流行音乐最简单
但这只是技术层面的难度。
能听古典乐的人你只能说他有较高的音乐专业素养,这是一种知识能力。
与智商有一定程度的关联,但也不是绝对的
而与他的思想境界的高贵还是低贱与否是完全没关系的。
听莫扎特的人很可能是个猥琐的人。因为莫扎特本人就高贵不到哪里去
回复 巴黎街頭藝人 2010-12-2 15:39
逐鹿人: 什么样的人听什么样的音乐……
这是扯淡
我听摇滚也听古典也听流行
那我是什么样的人啊....

更进一步说,有多少创造美妙音乐的天才,都是无赖呢。

唯一一点可
小鹿~~真難得看到你來回覆耶。。。

是啊 在風格上的分類是一回事 還有普遍大眾的分類與認知是一回事
而技術層面確實是可以分高下的
但所謂的技術層面你也必須定義的更明確才行
你所指的只是傳統樂理上的問題
而現代的電子音樂上的技術層面也有一定難度
古典樂(作曲者)或許在配器法或音樂旋律上的和諧度 複雜度掌握更加深 精確
但有可能對於頻率 聲道和音響 效果器等技術或是單純物件(非傳統樂器)的聲音的掌握與使用並不高過於電子樂作編曲者 或是 搖滾樂手 對特殊節拍的掌握也許高不了爵士樂手
而這也算是音樂專業素養的一環……至於哪一種比較難 我認為是見仁見智 因人而異

至於你最後一句有點多餘www破壞了你前面好好的論述w
我笑了
回复 melly 2010-12-2 17:01
逐鹿人: 什么样的人听什么样的音乐……
这是扯淡
我听摇滚也听古典也听流行
那我是什么样的人啊....

更进一步说,有多少创造美妙音乐的天才,都是无赖呢。

唯一一点可
标题是引用的
虽然很偏激,但我觉得人有时候心里就是会这样想的,比如在知道有人觉得什么棒棒堂的歌超好听的时候,虽然词曲都是别人写的但他们就代表了一切。。我那个日志只是指这些而已,其他的没想过
莫扎特那些也是引用,不过我理解错误了。。
回复 逐鹿人 2010-12-2 18:33
melly: 标题是引用的
虽然很偏激,但我觉得人有时候心里就是会这样想的,比如在知道有人觉得什么棒棒堂的歌超好听的时候,虽然词曲都是别人写的但他们就代表了一切。。
我知道是引用的XD

这句话让我想到一个问题
说出来要被围攻
AKB的歌太白目了!
回复 逐鹿人 2010-12-2 18:48
巴黎街頭藝人: 小鹿~~真難得看到你來回覆耶。。。

是啊 在風格上的分類是一回事 還有普遍大眾的分類與認知是一回事
而技術層面確實是可以分高下的
但所謂的技術層面
啊哈哈哈,最后一句是戏剧效果

唔,如果要细分技术难度的话
和声,织体方面,任何其他类型的音乐都无法和西方古典音乐相比。这个领域没得比。

旋律方面,东方人具有特别的天赋,西方人其次。

节奏方面,黑人得天独厚,其他人也没得比。

在声音的运用方面,应该说现代作曲家面临的选择更多,不仅有原声乐器,还要掌握人造的各种声音,所以客观上提高了难度。

不过这个说穿了是配器的问题,对不同音色搭配的感觉能力。流行乐,尤其是电子乐的作曲家他们熟悉的领域是人造音色,大多数电子乐和流行乐作曲家他们可以玩转合成器、效果器,但很可能玩不转交响乐队。而古典音乐作曲家熟悉的领域是原声乐器的音色。所以是各自熟悉的范围不一样,难度上未必能分出高下。但我觉得,倘若拉威尔活到现代,以他对音色天生的感觉,要玩转合成器效果器也是可以的。

所以综合起来的难度,仍然是西方的古典音乐最难
回复 melly 2010-12-2 21:16
鹿人真厉害口牙…
回复 巴黎街頭藝人 2010-12-2 22:42
melly: 标题是引用的
虽然很偏激,但我觉得人有时候心里就是会这样想的,比如在知道有人觉得什么棒棒堂的歌超好听的时候,虽然词曲都是别人写的但他们就代表了一切。。
原來棒棒堂還在啊???

我知道你是引用啦~~我也沒啥特別意思
就是不小心寫了個長篇大論而已w

偏激的好w
回复 巴黎街頭藝人 2010-12-2 22:50
逐鹿人: 啊哈哈哈,最后一句是戏剧效果

唔,如果要细分技术难度的话
和声,织体方面,任何其他类型的音乐都无法和西方古典音乐相比。这个领域没得比。

旋律方面,东方
戲劇效果好w 我知道你最後句話的用途
但 就 是 忍 不 住 吐 槽 你

我只是依然覺得 古典樂裡有技術難度高的作品也有難度低的東西
(影響力或內涵程度另當別論 未必能等同視之)
而現代音樂也是……BTW 電子樂並不能內包在流行樂裡
雖然說舉一個融合性的作品有點犯規
但講冨田勲的作品好了……他拿德布西作品改編而成的合成器作品
(最好把他當年只有moog用的這段技術史也放進去看)
做出那個成品的難易度依然是非常高的 花了一年…

BTW 拉威爾的例子有點太後設立場了
想我們現在說的古典樂 在當年也是他們的流行樂……

-----------

AKB的歌wwwww 放心 沒人要圍攻你的
其實我覺得公演歌有幾首是不錯聽的w
有些調調很動漫 有些很懷舊偶像氣氛wwww
可悲的是大部分的歌我都覺得不好聽
但卻都認得!!!!!
回复 pp8931929 2010-12-3 11:15
棒棒堂變4個人了.....
「棒棒堂4子」......www

台北的文青現象真的是............
感覺好像聽很多很廣結果一問之下只聽過一兩首讓我無法繼續對話下去www
還蠻多人只是想讓聽搖滾樂(或是相較起來比較不主流的)這件事讓自己變得酷一點罷了www

不過台灣的獨立音樂還是有一些不錯的音樂的www

台灣流行樂只有在轉到音樂頻道的時候會聽到w
就算現在很多打著"創作歌手""自己寫歌寫曲"的藝人
在經過唱片公司製作人那麼多人的轉手程序下
出來的音樂也許已經喪失原本的味道了
也有例外啦.....不過可能要唱片公司夠尊重歌手
或製作人要夠懂歌手想表達什麼才能成立

然後我週遭很多拒絕聽電子音樂的人大概心裡早就認定
「電子音樂=pub裡dj放的很吵的音樂」囧
就像我去live house(看樂團表演的地方)
不知道的人一聽到有賣酒跟看得人會隨著音樂擺動
就會說
「啊那不就是pub嗎」囧

分類上是獨立音樂結果還是主流唱片公司發的啊www
就算夠強到自己開唱片公司還是擺脫不了這個體系www
回复 逐鹿人 2010-12-3 13:21
巴黎街頭藝人: 戲劇效果好w 我知道你最後句話的用途
但 就 是 忍 不 住 吐 槽 你

我只是依然覺得 古典樂裡有技術難度高的作品也有難度低的東西
(影響力或內涵程度另當別論 未
嗯还是应该说现代音乐家和古代音乐家专攻的方向不一样

古代人喜欢纠结那些织体啊对位啊,诸如此类的东西。那是因为他们面对的选择少嘛,就那么点乐器,表现力也有限,古代的钢琴甚至强弱都不分的,那作曲家要干嘛?只能捣腾那些东西。

现代人的手段多了,信息爆炸了,能自己创造声音了,好比潘多拉盒子打开了。
好比现代人录一张专辑,不在录音棚捣腾个几年是做不出来的。一张专辑它其实也就那么几首歌,为什么要折腾那么久?不是作曲技巧有多复杂,而是制作出满意的声音、声场本身的技术复杂,抠得细嘛。但人的精力总有限,这方面丰富了,难了,原先纠结的那些东西就要放掉。

古代人哪有那么麻烦的事情,一枝笔一张纸就写成了,作曲家一个人搞定。乐队拿到谱子就直接开演,连指挥都没有,更何况录音师

巴赫那个年代的人一周写一首cantata,一个多产的作曲家动辄能写几百首,一些不入流的歌剧作曲家随便也有几十部歌剧。海顿光交响曲就写了一百部,莫扎特交响曲41部,到了贝多芬只能写9部,勃拉姆斯写了4部头发就要掉光了……不能说时代退化了,其实是一种进步,要处理的声音越来越复杂,所以花的精力就越来越多。

我很同意你说的古典音乐里有难度高的也有低的,而且我们现在的古典音乐在当时就是流行音乐。

但之所以我们现在能听到的古典音乐,肯定比现在能听到的大部分流行音乐强大,是因为这些都是经过时间淘汰过的精品。当年的那些垃圾流行音乐都被淘汰了,才成了今天的classic。精品跟鱼龙混杂的东西比,这个当然没得比。

但是当精品跟精品比,例如你说的富田勋,这样一比就会比出时代的差距。就像莫扎特写了41部交响曲,全部加起来也比不过贝多芬写的第一部,更不要说后面马勒的,乃至当代的作曲家写的指环。后来的人总是占便宜的,因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回复 lillian 2010-12-3 14:12
有一本探讨音乐与数学永恒关系的小说《玻璃球游戏》,在我看来比较应题,请允许我摘录一段上来:
  “此外,我们的文化对音乐的态度还有一个古老而值得崇敬的范例,这也是玻璃球游戏为之表示高度尊重的范例。在充满传奇色彩的列国并存时期的中国,音乐在全国上下起着一种具有支配力量的作用。人们甚至认为,音乐的兴衰直接关系到文化、道德,乃至国家的状况。音乐大师们被赋予了严格卫护“传统音调”之纯洁性的重任。音乐的衰落便成为一个朝代和一个国家灭亡的确凿象征。作家们写下了许多可怕的故事,描述种种逆天行事的靡靡之音,例如被称之为“亡国之音”的“清商”和“清角”,在皇宫里一旦奏响这类亵读神圣的音调,顿时天昏地暗,城坍墙倒,王朝与国家也随即消亡。古人们讲了很多很多,我们这里只从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里论述音乐的章节中摘引数段:

    音乐之所由来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生两仪,两仪出阴阳。
  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成乐有具,必节嗜欲。嗜欲不辟,乐乃可务。务乐有术,必由平出。平出于公,公出于道。故唯得道之人,斯可与音乐。
  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
  沉沦之国,颓废之人,亦不可无乐,但其乐不欢。是以,乐愈杂,则民愈衰,国愈危,君愈消沉。职是之故,音乐亡矣!
  凡古之圣王,所贵乐者,为其乐也。夏桀殷纣,作为侈乐,以矩为美,以众为欢,椒诡殊魂,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用度量。
  楚之衰也,作为巫音,侈则侈矣,自有道者观之,则失乐之情。失乐之情,其乐不乐。乐不乐者,其民必怨,其生必伤。此生乎不知乐之情而以修为务故也。
  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

    这位中国人说的这些话相当清楚地说明了一切音乐的起源及其几乎已被世人遗忘的真正意义。在史前时代,音乐与舞蹈以及其他任何艺术活动一样均属于巫术的一部分,是施展巫术时的合法手段之一。事实证明这个手段面试百验:它开始于节奏(拍手,踏脚,击木,最原始的击鼓艺术),使许多人互相“合调”,让他们的呼吸、心跳和情绪在同一节律中互相融和,激起人们内心永恒的神力,刺激他们去跳舞、竞赛、打仗或者去从事宗教活动。而音乐保持这种原始的、纯粹的本质特性--魔术特性,其历史较之任何其他艺术品种更为悠久,人们只消略略回溯一下无数历史学家和诗人关于音乐的论述便可了然,从古希腊人到歌德无不如此。实际上,音乐在行军和舞蹈中也从未丧失其重要作用。”
回复 沙羅双樹 2010-12-3 15:26
看完,想到范晓萱的一首歌:“管他什么音乐”!
回复 lillian 2010-12-3 15:39
逐鹿人: 嗯还是应该说现代音乐家和古代音乐家专攻的方向不一样

古代人喜欢纠结那些织体啊对位啊,诸如此类的东西。那是因为他们面对的选择少嘛,就那么点乐器,表现力也
巴赫在生前只是一名小管风琴师,死后几十年几摞手搞仅值一堆废纸的价钱,而莫扎特一生穷困潦倒常常要挨饿,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应该不受欢迎。

现代人虽占便宜,能站在前人肩上,但也是这个原因,现代人的存在感很弱。因为已经被前人把住了存在的重心——立地的根本(是前人的脚)及行动的自由(是前人的路)
回复 逐鹿人 2010-12-3 22:35
lillian: 巴赫在生前只是一名小管风琴师,死后几十年几摞手搞仅值一堆废纸的价钱,而莫扎特一生穷困潦倒常常要挨饿,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应该不受欢迎。

现代人虽占便宜,能
其实不会啦~ 每个时代的音乐家都在叫人心不古经典不再世风日下什么的
实际上还不是在不断进步嘛
最后写到音乐史里的人物,每个时代的比重其实差不多的
存在感弱吗?近100年乃至50年里数得进音乐史的巨头不少的

前人的路可以继承也可以突破,不至于无路可走,因为第一技术在不断进步,第二视野也在不断拓宽
比如巴赫把复调音乐的路走绝了,后面的人就开始走主调音乐
瓦格纳马勒把浪漫主义的路走绝了,后面的人开始印象派现代派
合成器一出现,又彻底革了音乐的命,传统的交响乐团我玩不过你,我可以去玩人造音色。
前人的经验究竟成为突破不了的枷锁还是取之不尽的资源,这全看后人怎么看待它运用它,说白了还是人的意识、视野和境界的问题
回复 lillian 2010-12-4 00:10
逐鹿人: 其实不会啦~ 每个时代的音乐家都在叫人心不古经典不再世风日下什么的
实际上还不是在不断进步嘛
最后写到音乐史里的人物,每个时代的比重其实差不多的
存在感弱
也就是说,走的路前人越少,才能得到存在感
——从逐鹿人列举这些音乐史上一次又一次的变迁我似乎可以看出

诚然古典音乐不会失去光彩,但是对于作曲家而言如果重复使用已经成熟的技巧,那么想必他的作品就有多少巴赫贝多芬们这样的前人存在,而他自身便会显得渺小。这样的作品就难以有独创性可言,也就说不上新意,而这对于创作者是根本的失败。因此走一条没有重复的道路,便是作曲家或者说创作者的天职。
回复 巴黎街頭藝人 2010-12-4 00:43
逐鹿人: 嗯还是应该说现代音乐家和古代音乐家专攻的方向不一样

古代人喜欢纠结那些织体啊对位啊,诸如此类的东西。那是因为他们面对的选择少嘛,就那么点乐器,表现力也
你這篇回覆我看了很是滿意(被巴飛

好久不見偷親一下w
回复 巴黎街頭藝人 2010-12-4 00:46
lillian: 也就是说,走的路前人越少,才能得到存在感
——从逐鹿人列举这些音乐史上一次又一次的变迁我似乎可以看出

诚然古典音乐不会失去光彩,但是对于作曲家而言如果
容我懶惰地直接引用小鹿語
「前人的经验究竟成为突破不了的枷锁还是取之不尽的资源,这全看后人怎么看待它运用它,说白了还是人的意识、视野和境界的问题」
說的真是好ww

嘛 總之我相當期待一百年後的音樂世界和人們的生活環境是怎樣
還有一百年後的音樂史和音樂理論怎麼寫
如果到時地球還未滅亡的話
回复 逐鹿人 2010-12-4 12:23
巴黎街頭藝人: 你這篇回覆我看了很是滿意(被巴飛

好久不見偷親一下w
正大光明亲~~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成为会员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百合会 ( 苏公网安备 32030302000123号 )

GMT+8, 2025-7-16 11:18 , Processed in 0.06153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