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374
- 注册时间
- 2004-10-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這.....各位大人,不要來毆我,小人去打機了,沒空~~ ^^"
我在玩風色啊...>_<"
2004年2月14日,美国同性恋者集会抗议宪法修正案拟将婚姻定义为异性结合,每年世界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的集会或者游行,同性恋的现象不容忽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更是有待研究,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进化生态学者琼·拉夫加登\(JoanRoughgardern\即将在3月份出版的新作《进化的彩虹》\(Evolution'sRainbow\提出新观点:同性恋并不是生物走向灭亡的现象,相反地,它能够帮助动物界里的动物加强联系,而且这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中心论点的一个致命瑕疵。
挑战达尔文的性别理论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拉夫加登在参加了1997年美国旧金山的一次大型同性恋大游行之后,开始深入研究同性恋现象——也许人们所说的人群中有1/10的人是同性恋这句话并没有夸大其辞。
以往的理论都说同性恋是一种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
但是,假如性接触的目的是为了繁殖,那么同性恋怎么能一直生存下来?有些理论称,也许同性恋者存在某些发育上的缺陷或者环境的影响误导了他们的性取向。如果这个理论成立的话,根据达尔文的理论,在物种进化的进程中,同性恋者的适应性差,是在等待自然选择的规律将他们摈弃,迟早会灭绝。但是,世界上有那么多同性恋,达尔文的理论将发生在那么多人身上的现象说成是错误的,那么,也许错的是理论本身,而不是人们。
拉夫加登发现,达尔文的理论存有重大的缺陷,尤其是关于性别选择的理论。达尔文的理论中有两处明显的瑕疵:1871年,他写道,“雌性进行的是选择性繁殖,雌性选择的是‘更有吸引力、活力和保护能力’的配偶”。因此,就如达尔文最爱列举的例子一样,雄孔雀开屏,是因为雌孔雀喜欢;雄鹿的美丽鹿角是在向异性展示它的“英勇善战”。他还写道,“几乎所有雄性动物都比雌性更有激情。雌性羞涩,没有雄性那么热切。”达尔文认为,几乎所有的雄性和雌性的角色都已经注定了,雄性要英俊善战,雌性则谨慎明智地选择交配的雄性。
现实世界的雌雄动物是多姿多彩的,比他描写的情形要丰富得多。在人类中,女性也不一定没有男性热切,女性也经常向男性热情求爱,但遭到男性拒绝。拿产自热带的水雉来说吧,雌性水雉花枝招展,但雄性水雉却灰头土脸,跟孔雀的例子刚好颠倒过来。
很多动物更没有明确分为雌雄两性的。如果你潜到海底的珊瑚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生活在礁石附近的鱼类,有1/3既能产卵又能产精子,能够“变性”。有些植物也会在生长过程的某一段时间里雌雄共体。所以有些生物个体并不能明确地划分为雌性或者雄性,但是它们那样也不能说是不正常的。
产自美国和加拿大东南部的太阳鱼,就有三种不同品种,一种是产卵最多的,胸部是橙色的,个子也最大。一种是个子中等的,颜色黯淡,产卵不多。这两种鱼的雄性都会向雌性求爱,个子最大的太阳鱼占据了主导控制地位,和个子中等的雄性太阳鱼联合起来向雌性求爱。但是,还有一种个子最小的,它的雄鱼只好躲在水草丛里,等候雌鱼来到产卵,伺机产生精子以完成交配。
达尔文的性别选择理论还遇到其他挑战。在群居物种\(socialspecies\中,比如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性接触和交配并不是每次都会产生后代。例如有一对夫妇,他们结婚50年了,养育了两个孩子,在50年里,他们做爱的次数大约2500次,那么,平均下来,他们每做爱1250次才繁殖了一个后代,我们假设,有规律的性爱有利于这对夫妇和谐相处并共同抚养后代,如果不是这么想的话,那他们这种繁殖后代的效率是不是太低了?鸟类和灵长类动物也是这样,它们的交配大多都没有繁殖后代。
否定达尔文的性别理论随着拉夫加登的研究继续深入,她开始提出更大的怀疑:也许达尔文关于性别的理论是彻底错误的。
拉夫加登发现,似乎动物中的组织是围绕着获取和控制繁殖的机会而建立起来的,有些动物组织的形成是为了获取食物、有利的鸟巢位置,有些则直接为了交配。动物会利用它们所控制的资源,也会利用动物组织来获取帮助,决定如何散发友情,如何和同性或者异性的动物合作。由于合作目的不同,所以出现了不同的家庭结构和小型群体。
拉夫加登将这个理论称为“社会选择理论”\(socialse-lectiontheory\。这个理论能对我们见到的多种多样的性别现象作出更好的解释。太阳鱼就是一个例子。它没有遵循传统的性别选择理论,雌鱼寻找基因好的大个雄鱼,或者雄鱼试图愚弄雌鱼,说它们的基因比别的雄鱼优秀。相反地,大个的雄鱼和中等的雄鱼联合起来占据了交配的主导地位。
非洲有一种倭黑猩猩,雌猩猩经常进行同性的生殖器相互摩擦,根据拉夫加登的推测,如果没有进行这种行为的猩猩,估计无法加入控制食物的猩猩群体,或者无法得到必要的保护来喂养小猩猩。以此类推,孔雀开屏和鹿角的美丽也许不是为了宣传雄性的魅力以吸引雌性,而是那些掌握主导力量的雄性群体的标志。不过这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印证。
掀开进化心理学新篇章对动物的群体行为的全新解释既否定了达尔文的性别选择理论,又掀开了进化心理学的学科新篇章。
另外有一位作家BruceBagemihl在他撰写的书中罗列了300种通常有同性性接触的脊椎动物物种,有同性性接触的现象中,有些物种占了1/10;而在有些物种比如倭黑猩猩中,同性和异性性接触各占一半。有些物种有雄性同性恋,有些物种有雌性同性恋,有些物种则同时发生两种同性恋;有些物种一对同性伙伴的关系能持续几年,有些物种的同性伙伴只是暂时性的。而这种同性恋现象在脊椎动物中如此广泛存在着,也许是有着一定的基因基础和广泛的适应意义,而不是有限的几种动物才有的一种异常现象。
对人类来讲,通常将同性恋归为一种基因异常现象。
但是,真正的基因疾病是非常罕见的,而且越严重的基因疾病通常越难以避免会遗传得到。而一种独特而又致命的基因疾病会隔代遗传,比率是百万分之一,跟基因变异的比率一样,这个比率很低。假如同性恋的比率是1/10,那么到了下一代,这个比率应该会降低到1/1000,这样的比率是无法发觉到的。所以如果说同性恋是一种“普遍的基因疾病”的话,这种说法是自相矛盾的。
实际上,同性恋者对异性的吸引力并不会减少。而同性恋者的适应生存能力并不见得就像达尔文所说的,会减弱。事实上异性恋者也有不育的,不能繁殖后代。
拉夫加登认为,同性恋也有许多存在的意义:同性接触是一种沟通的乐趣;动物同性恋,也许包括人类同性恋在内,是一种进入特定团体的通行证。同性合作能给该群体带来安全感、获取喂养后代所需的食物,顺利饲养后代。总之,同性恋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巩固同性关系,这对它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链接:对人类同性恋行为的调查结果其实最早源于对动物同性恋的研究结果,动物的性行为为人类的同性恋行为提供了许多旁证。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奥登·伍德等把许多果蝇放在一只3.8加仑的广口瓶内,雌性果蝇成群躲在瓶子的底部和顶部,而雄性果蝇却互相追逐着,似乎在进行狂欢。这些雄性果蝇首尾相连,围成一大圈或排成一个长长的队伍,蜿蜒移动着。它们一边移动,一边与队伍中的另一只果蝇磨擦着尾部,即进行交尾,同时嗡嗡地哼着动听的音乐。伍德认为,这就是果蝇的同性恋行为。他们将被怀疑是雄性果蝇同性恋基因的某个基因片断移植给了上述果蝇,结果证实这种基因的确是同性恋基因。
不仅如此,动物学家的大量研究和调查更为人们揭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动物同性恋和双性恋世界。大部分公猕猴通常是追逐母猴进行交配的,但公猴之间也会产生同性恋。一个常被引用的很典型的现象是,一只猕猴王拥有“三宫六院”,但它还不顾自己的身份,迷恋上一只长得很乖巧的公猕猴,与它相拥厮混在一起,而且把部下进贡的食物分给这只公猕猴吃。
在调查羊的交配情况时,研究人员也发现,约有10
的公羊有典型的同性恋特征,它们对母羊的含情脉脉视而不见,却要找公羊进行恋爱和交配。有研究人员认为公羊中的这种同性恋比率与人类基本一致,这不能完全说是一种巧合。此外在老鼠、牛和加州雌鸥等其他动物中也有典型的同性恋和双性恋行为和趋向。对此一些研究人员的解释是,动物体内或大脑中的雌激素或雄激素水平有异常,因而造成了动物的同性恋,这同样是同性恋的一种生物学渊源。
口味不同,我蠻喜歡這個理論性 的東西@o@"
我決定....辦公的日子才帖...
所以....變成1-5 的帖了 :lol:
[ Last edited by killua91 on 2004-12-28 at 12:4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