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8|回复: 0

[杂谈] 偶像百合序論-從2.5次元企劃到多重視角下的關係性(以神推登上武道馆我就死而无憾/虹咲学园学园偶像同好会為核心

[复制链接]
阅读字号:
发表于 2025-7-20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註1.這是關於偶像文化與偶像百合作品的總括性討論

註2.全文太長-第三部分關於百合營業的請在連結裡看:https://medium.com/@peter91916/% ... %80%A7-e663b2c4ab98

下為1.2部分文章:
偶像百合序說:理想人設與多重視角下的關係性

1.

AKB48是在CD銷量明顯下滑期間的2005年由秋元康發起的企劃項目,作為「可以面對面的偶像」...不過這種活動形式並不是由AKB48首創的,在她們之前,秋葉原就已經有一群被稱為「地下偶像」(地下アイドル)的女性進行著同樣形式的活動。地下偶像不像普通的偶像那樣,能在主流大唱片公司發CD或在電視節目上露面,她們基本上都是自己製作CD,在網上發布信息,製作自費出版的寫真集,在秋葉原的商店前等各色場所舉辦極小型演出,以攝影會和握手會等活動實際性地與粉絲面對面的交流,從而切實性地一步步積累起一定的人氣。 毛利嘉孝

說起「禁止戀愛」,其背後存在一些刻板觀念,比如偶像的交往對象當然只能是異性,粉絲基本都是異性戀的異性,且懷著戀愛之情在支持偶像。作為表演者的偶像和特定粉絲進行私下聯繫的行為,通常是被明文禁止的,而當這種「私聯」行為曝光時,根據對象是異性粉絲還是同性粉絲,批判的焦點會截然不同。是異性的話,會讓人聯想起親密的戀愛關係,與之相對,與之相對,如果是同性,就會被懷疑這個粉絲是不是在給偶像介紹異性,偶像會不會把未公開的行程偷偷告訴粉絲等。 上岡磨奈

      「偶像並不一定要歌曲唱的好或者演技高超,粉絲會共享那個人的成長過程,並且為其存在本身提供支持。」,宇野常寬針對日本式的「偶像」這一概念給出了如上定義,除了從這裡看出偶像的「成長」性質與「地下偶像」模式對宇野的影響,我們還得注意到「粉絲」方的感受與視線之於「偶像」這一概念也一樣重要。換言之,雖然「以女性關係性為全作焦點並有明確感情積累」的「百合」描述性定義加上「以偶像為主題」的要求可以為本文輕易的標記出數十部「偶像百合」作品,但大部分作品都只是像『ラブライブ』系列那樣聚焦在「偶像之間的互動」或『推しが隣で授業に集中できない!』那樣以「粉絲方」為主角,其聚焦偶像觀特定面向的性質使它們都不足總括「偶像百合」的概念而只能是大概念下的一個分支。「我為了表現對真夏的喜歡,不是經常會過來黏著你嘛。我自己是更想在旁人和鏡頭看不到的地方做這種事,但是真夏馬上就會關注身邊有沒有其他人。」,生田繪梨花在從乃木坂46畢業的前夕與同組合的秋元真夏有過如上對談,她在此以些微不滿的語氣指出的就是真夏太過習慣「表演親密關係」的「營業」,粉絲群用「百合營業」稱呼這一手法的事實除了顯示「偶像百合」概念的討論必無法排除三次元偶像也讓我們明白,僅描寫偶像間關係的不足就是未能注意到偶像的親密關係具有被「觀看」的性質,反過來說以粉絲為主視角的不足就是忽略偶像自身的心境與和隊友之間的關係,以其描寫之全面性將上述侷限一舉超越,並且足以作為「偶像百合」思考框架的就是平尾アウリ的『推しが武道館いってくれたら死ぬ』,本文也將以它引領對這一複雜概念的討論。「我想在這輩子就讓空音醬幸福,我會工作賺錢養她的。」,基這個男偶像粉在『推しが武道館いってくれたら死ぬ』第五回講了這個想法,它相當有代表性的呈現了偶像自七零年代電視普及而與大眾拉近距離後產生並延續的將偶像視為「假想戀愛對象」之框架,要理解「偶像百合」就必須先弄清楚限制偶像詮釋空間的此一傳統。香月孝史指出,偶像如今在歌舞表演外也越來越廣泛的參與各種活動,以及在各種社交媒體上自我宣傳與曝光日常營造形象,這種「多職能性」與紀錄偶像非表演狀態的「幕後花絮」之增加呈現了一種相當難區分「台前」與「幕後」的媒體環境,偶像這般和電視時代時相比毫無縮短反而更接近的「距離」則正是這種框架即便不再是主流也持續存在的關鍵。「空音的對應方式會釣到想認真戀愛的粉絲吧,所以才會變成現在這樣....」,空音在十五回因為回應粉絲的善意而不先查詢便穿上的受贈之衣服實際上是情侶裝,隊友橫田文對此的評價指出她就是因為這種回應方式太過親近才會讓人誤會,但若從ChamJam實際上就是毛利嘉孝所謂「地下偶像」的這點來看,空音讓基這樣的粉絲誤會的行為無非是她對支持者用心回應希望其長期支持的願望體現,「地下偶像」模式和香月孝史概述之當代偶像生態之聯繫在此亦顯著可見。「學園偶像同好會則代表日本本土偶像的立場。向目標而不斷累積努力,與粉絲們分享面對演唱會、舞台與表演的心境,互相為對方送出應援。」,擔任『ラブライブ!虹ヶ咲学園スクールアイドル同好会』動畫系列構成與腳本的田中仁在接受訪談時是這樣描述主角團體的,我們當然首先能注意到他在此對主角團體的描述和「地下偶像」模式的接近,比如步夢等主角衣裝和海報乃至於同好會刊都是自己動手做的,當然編曲跟音響設備也是自己處理,再把重視粉絲考慮進來,我們便會發現她們除未成年外與ChamJam幾乎沒有不同。但是,這裡更應關注的是田中仁的話語相當自然的將「地下偶像」模式當成2022年的時間點下日本偶像的代表,宇野在上文對偶像的定義也有這一特徵,即便是他評價為比較專業的乃木坂46也還是會有握手會。亦言之,作為「地下偶像」關鍵特質的「親近性」已然廣泛滲透而成了日本偶像的代表印象,而此性質當然不只有增加「ガチ恋」的負面意義。「粉絲們在知曉偶像們的努力與感情後為此應援她們、並成為偶像們的力量。」,如同田中仁所說,與偶像近距離接觸並被她們的感情觸動的粉絲將能與偶像構築互相扶持成長的關係性,他在兩季動畫中描寫的高咲侑與上原步夢可以說是這種關係被賦予「單獨性」之後的結果。在我們進一步探討這種「親近性」與百合聯繫的可能性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回頭以另一角度關注將偶像視為「假想戀愛對象」之框架,也就是粉絲和偶像的「性別」。
     「但是在這之前,女生也不會來看我們live……」,ChamJam的團員水守夢莉於三十二回偵查競爭團體Stellights時指出ChamJam除來看舞菜的繪里飄和玲奈之外根本吸不到女粉,而對方很多女粉的現象則被視為是涼果這位中性打扮的團員個人魅力的結果,她們對粉絲分布的詮釋指涉的正是「同性粉絲」的出現屬於異常。「說實話,我反對你參加那種工作......把自己當作商品這種行為,選擇了這條路,便會將自己暴露在本不必要的視線之下。」,在『推しが隣で授業に集中できない!』的二十五回中主角之一的偶像吉田千尋於升學面談時從老師這裡得到了如上答案,老師在這裡隱含的意思就是偶像產業具有軟性色情的性質,她翻到的一些對千尋有性暗示的網路留言證明了此點,在『推しが武道館いってくれたら死ぬ』這裡主角團體的男性粉絲也有部分被描寫的像基那樣對偶像有浪漫愛乃至性意味的情感,一言以蔽之就是男性粉絲的存在更為「理所當然」。對此,小川博司指出這種色情化是因為偶像曝光率的增加使公司以注重視覺吸引的方式營造她們,更有一種說法認為像「握手券」這種「付錢換取身體接觸」的營銷方式其實就是風俗產業的隱喻。這些說法其實並非全然錯誤,但此論調的前提也完美符合了上岡磨奈所說的「偶像與粉絲皆被視為異性戀」的框架。「這樣不就像是背叛了其他粉絲們一樣嗎...」,ChamJam隊長五十嵐玲央在第四回裡對偶像不能戀愛原因的回答隱含的意思就是偶像要保持「作為所有粉絲戀愛對象」的可能性,上岡的說法在此被進一步印證,我們亦能由此知道,繪里飄之所以被描繪為異常正是因為偶像自身的感受和不同粉絲對偶像的喜愛全被收納進了「浪漫愛」和「異性戀」的詮釋,而這個狀況實則也能從作品的角度來思考。「我一直覺得一个男性都沒有的才是男性向」,如上這個百合會用戶的留言所要說的是他認為全女性的作品因為沒有和異性的戀愛所以是供男性觀眾任意投射幻想用的,這個說法之於作品本身當然毫無正確性,但在中國關於近期新作『瑠璃の宝石』的討論中我們確實能看到有不少男性觀眾真的如此堅信並排斥對本作的關係性解讀。這看上去跟上岡磨奈所說的「偶像只有異性戀會被在乎」不大一樣,但在日常百合作品中排斥女性角色關係性解讀的意思其實就是「只有異性的慾望才該被當一回事」,在近期的百合觀眾這裡也意外的有不少人不在乎角色間親密接觸以外的關係但會因為角色和男性有過感情而拒看作品,他們不過是其所批判的男性觀眾之反面。在過往的文章中我早已批判過這種觀點,現在只需注意到這種看待全女性作品的角度與偶像「禁止戀愛」的規定具有完全一致的意識形態。換言之,女性偶像與百合文類被看待的方式在一個層面上有驚人的同步率。「現在這種每天能被可愛女生包圍著歡笑著渡過日子的偶像生活環境,說實話簡直是天堂......所以,我不能讓這種生活走向終結。」,舞菜在第一回裡的內心獨白首先就從偶像的角度質疑了認為偶像只有異性戀的框架,如果說繪里飄的感情因粉絲身分而有崇拜性質,舞菜則可以更直白的說就是喜歡女性的。而作為一個現實例子我們則可以舉出『フェアリーラルム』這對在2019成立三周年時公開出櫃女同性戀身分與宣布兩人正在交往的偶像組合,這對組合成立的關鍵當然更多是如上岡所說的大眾對非異性戀的一切因不重視而帶有「扭曲的包容」,但她們仍然相當有力的證明了偶像的情感與性指向絕不是鐵板一塊的「異性戀」,這些例子從百合文類的視點來看則是提醒了從全女作品中排除角色「橫向發展關係」的可能將是何等的荒謬。至於粉絲,本作對繪里飄和另一位主要角色熊佐的描繪則從觀看偶像者的角度對異性戀框架展開了解構。對此,筒井晴香有如下的論述:

「追星」的特點之一,是它脫離了今天的性與愛的範式......「追星」意味著,對不以交往、結婚、生育為導向的愛傾注極大的重視和熱情,在這點上,「追星」可以看作是對父權制下人際關係觀念的一種動搖,後者將戀愛/婚姻/家庭置於人際關係金字塔的頂端。在這方面,我們不僅要關注「追」和「被追」者之間的關係,還要關注通過「追星」建立起的「追星」夥伴之間的友誼。「追星」教會我們,不是只有戀愛/婚姻/家庭有關的人際關係才是有價值的。 筒井晴香

     「這可是能把本命推只為自己所用的片刻時光給留存下來的啊,要是現在放棄的話,至今所排的幾個小時就付諸流水了。可是,你對本命推的心意是貨真價實的啊。」,熊佐在第二回對因酷暑想要從排拍照隊伍中離開的粉絲說了這番話,他在這裡表達出了一種對偶像幾乎是無條件崇敬的感情,他在後來自己推的玲央畢業之後也提到他很感謝自己的生命中能遇到讓自己如此全心推的偶像,這樣的想法明確顯示了與偶像的關係就是粉絲認為「有價值」的關係,以他為例子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則是指出男性粉絲也有不以性的視角看待偶像的可能。上文已指出基那樣的想法並非主流,難波功士對男粉絲的研究也指出在2000年後更常見的是打「WOTA藝」的宅男以及用純崇拜的方式注視偶像的男性,像基這樣認真想與偶像戀愛的想法縱使不被排斥也屬於異類,如今觀眾對偶像的評價縱使再多「我婆」以及對偶像產生戀愛情感的也幾乎不會有像基這樣因緋聞而焦慮到神經衰弱的人。「我啊,對認真戀愛型這類的偶像宅沒轍阿,對這種傳出和男人的緋聞後就想離去的沉重偶像宅沒轍啊......」,文在十五回對空音說的這段話雖然也是在說「ガチ恋」但並不是基這種。精確的說,文在這裡提到的會因緋聞脫粉的人頂多是不滿自己藉「禁止戀愛」規則投射於偶像的幻想因違規而瓦解並自行離去,而基的這種心態雖然作者有加以抑制但那已經是做出跟蹤行為的前奏,由此可見「假想戀愛對象」之框架亦有層級。「以前從沒想到自己性格居然這麼糟糕,而且以後肯定還會越來越差。你們兩位沒有否定我這個女友粉絲倒是讓我輕鬆了不少......」,基在三十一回對熊佐和繪里飄講的話相當重要,當然做為分析者我們可以指出他的感情再往前一步就會造成危險,但同樣重要的是對他的偶像宅同伴而言只要他沒真正出格兩人就會尊重他推偶像的方式,基的話語也讓我們知道和這兩位粉絲的友情是一種他能放鬆的關係,熊佐和繪里飄相處時也是。人們總會用性向不同來解釋男女純友誼的可能,現在看來粉絲間的關係也做的到。「『我這麼隨便的跟大家所憧憬的小玲奈聊天感覺很對不起他們哦......』『難道不是我最先遇到繪里飄小姐的嗎。』」,玲奈在五十一回和繪里飄的對話中以如上話語所暗示的是即使她自己也是名人她還是會重視最開始時和她一起追偶像的繪里飄,除了同樣是友情展現之外,她在更後面時對繪里飄說被她用對舞菜的態度重視其實很開心,這句引人注意的話使我們可以推測她對繪里飄的感情並沒那麼簡單。在等待未來發展的同時,目前我們可以指出粉絲發展的關係和她們對偶像的崇拜一樣充滿著涵蓋百合在內的多樣可能性,比如七路ゆうき在百合姫八月號刊載的『いととうとし』就是關於粉絲之間的關係性。回到前面文提到的這種粉絲,對於這種只喜歡偶像特定狀態而並未想過與其有現實連結的人,認為他們與偶像間是一種「異性戀關係」的宣稱已然須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像熊佐這般男性觀眾的感情則更明顯是解綁於性的,把他們的感情收編到異性戀明顯有問題,他和基看待偶像視角的差異如果放在「看百合的人」這裡則可巧妙的對應到「欲望其中個別的角色」與「被作品觸動」的兩種讀者。「『當個上班族,假可不是說休就休的了,我就是這樣才辭掉公司的工作的。』『熊佐桑你還真渣啊,那我也要放棄就職。』」,熊佐和繪里飄在第八回的這段對話顯示了對偶像的支持也會具體的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粉絲推偶像的關鍵正在此處。
     「『我可是逐漸喜歡上......為空音努力的自己了...雖說小空音本人對此倒是一無所知就是了......』『說的好。即便如此我也不覺得為此努力是件苦事。』」,基和繪里飄在三十七回排隊等活動時有了這段對話,兩人的對話以更細緻的方式補充了第八回的論點,也就是與偶像建立為其奉獻並獲得心動的關係即為粉絲喜歡上自己的方式,這種會被平野啟一郎稱為「喜歡和偶像在一起時的分人」的心情在村田沙耶香的『コンビニ人間』中也可以看見。「我醒悟了。我不僅僅是個人,更是個便利店店員。即便我是一個扭曲的人,即便養不活自己而路倒街頭,我還是無法逃離這個事實。」,雖然一度被帶離,但本作熱衷於在便利商店工作的主角古倉惠子在最後還是確信自己的生活必須有便利商店作為「軸點」,之所以將本作和粉絲對偶像的感情類比正是因為繪里飄對舞菜投注的愛與惠子對便利店的感情具有同樣的重量,她們與便利店和偶像建立的關係分別都是讓她們到自我有意義的「軸點」,而這也是她們某層面上面臨社會困境的源頭。「『繪里你開始工作了嗎...』『我......我現在有在做翻麵包...』『我不是在說打工,是在問你工作喲。』」,繪里飄在十六回和親戚有了這般對話,雖然看上去十分日常,但可以注意到這位親戚明顯對不具備「正職」與「婚嫁」屬性的繪里飄表達了不適,動畫有些畫蛇添足的讓聲優將其演繹為不悅,但總歸而言她是以將繪里飄視為不正常的角度在與她說話的。「啊,我變成異物了。」,正如惠子在和已陷入婚戀的朋友們交談時感受到的一般,繪里飄是被當成了不該存在於這個日常的「異物」,德拉爾德·溫格·蘇所說的「微型歧視」就是這樣的意思。中文維基百科撰寫偶像這個詞條裡粉絲部分的方式在列舉危險事件這部分確實有其必要,但此外的描寫可說是以「正常」排斥非典型生活方式的偏見之有力實例。「我明明最喜歡偶像拼命努力的模樣了啊,明明自己從別人身上獲得了那麼多勇氣與動力.....」,渚美海在『IDOL×IDOL STORY!』第一回裡有了如上跟高咲侑應該也會說的獨白,這種許多偶像粉絲都有過的感受根本的證明了一般被認為僅能在婚戀中獲得的「悸動」在與偶像親近的互動中也能獲得,然而,這種粉絲對偶像獨一無二的感情雖然反駁了前述的偏見以及有著構建百合的可能性,它卻也產生幾個關鍵問題,首先是「粉絲有沒有可能與偶像更進一步發展」。除了高咲侑真的是特例之外,以繪里飄和舞菜為代表的「粉絲與偶像」關係總會讓人如此思索,此處並非是要否定平尾アウリ親自給『推しが武道館いってくれたら死ぬ』的百合標籤,但像繪里飄這樣的粉絲與舞菜的關係能否有其他可能性從目前的發展來看仍然無法確定,因為她目前還未真正思考過以粉絲外的方式和舞菜接觸,而這就延伸到第二個問題,也就是「若偶像有天不再是偶像的話,一個粉絲是否願意與她發展關係」。這個問題可說是前述「ガチ恋」討論的延續,在下兩章裡我們將分別從三個方面回應這些問題,其一是「偶像百合」作品群中的二點五次元門類怎麼解答這兩個提問,它自身的特質又是什麼。其次是真人偶像那些被視為百合的互動如何刺激我們思考這兩個問題,最後則是探討更廣義的偶像主題百合作品如何回答此二提問。

2.

「人設」是一種符號,與一個人的自身具有同一性,為一個人指明了回歸點。當然這是一種可以涵蓋學生的自我人設、藝人的舞台人設以及動畫或漫畫裡多種多樣特色人物設定的定義...僅有以上的解釋還不夠清晰,那就再稍做細說,人物角色設定,是一個人的某項特徵被誇張地戲劇化後呈現的符號感。一旦被認定為某種人設,一個人以後就會一直獲得「這個人等於這個人設」的同化,或者被迫同化。 齋藤環

「戀」是一時燃起的,無論如何都想和對方在一起,激昂而強烈的感情。它趨使人們展開行動,脫離常軌,但沒有持續性。...「愛」則是重視關係持續性的概念。沒有激情的亢奮感,但有日常持續的穩固連結感。 平野啓一郎

     「『那麼開始定站位...還有應援色吧。』『有必要定應援色嗎?』『有的話會更容易被記住名字吧。』」,在『推しが武道館いってくれたら死ぬ』第二十三回橫田文回憶剛加入組合的情景中,真妃和經紀人有這樣的對話,此處被提到的「應援色」於第一回她們登場時分別被賦予了「穩重」與「性感」等意涵,這種在各種偶像團體幾乎都能看到的「應援色文化」就是一種偶像的「人設塑造」。誠如上一章裡香月孝史提到的偶像連「日常生活」都可以拿來塑造形象所顯示,粉絲不會知道偶像真正私人時的狀況,也就是說「人設」之於偶像而言可以說就是她們本身。「雖然說很高興,但說到綠色的禮物就全是青蛙啊......可我一點都不喜歡青蛙就是了......」,同樣在二十三回的回憶中文想起自己在以綠色代表色登台之後收到許多粉絲給她青蛙造型的禮物,她並不喜歡青蛙則呈現出了「人設」與本人不會完全調和此一理所當然的事實,然而因為在粉絲的視野裡她的思考模式跟她的性格都凝聚在她的「綠色人設」上,她無法表示不滿。「我自己還是有點不太敢相信...真的有人在關注我,不知道偶像們是不是也都這種感覺。」,基的妹妹玲奈在五十一回以如上的話語對追蹤自己Instagram的粉絲真的前來現場與自己相認表達了訝異,她雖然不是偶像但因為長的好看且網路跟隨不費力所以粉絲可能比ChamJam還要多,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確實可以時常在網路上看見玲奈這樣的紅人,佐佐木吉娃娃指出當今時代任何人都可能像偶像那樣被追捧就是要指這種情形,玲奈的例子與偶像的「人設」亦可共同詮釋。不過,玲奈是不是也在設計自己的人設並非這裡要關注的,她的例子和偶像的人設更關鍵的共同點如下,也即人們願意投注偶像崇拜式巨大感情的對象並不限於偶像,也並非指向偶像「本人」。「『這個現實』變成了一個包含虛構在內的『輕現實』。在這個資料庫中,一切可被用來實現自我穩態的事物都被標記為現實。無論是現實或虛構,大眾文化或高級文化,學術或次文化,一切都成為了自我穩態的素材。」,宮台真司借用東浩紀的說法在上文所要說的是人們在網路時代中接觸到的大量資訊將「現實」擴大了,人們在日常現實之外還能長時間接觸到大量生活圈外的事物並對其投注巨大感情,此事物是現實或虛構並不特別重要,關鍵只在人是否能在其中找到維繫自我的價值。在對不同「人設」與可能是任何人事物投注巨大感情的「偶像」文化中,其背後運作的就是這般任意的機制。在做為知名作家的同時自身亦是鐵桿百合愛好者的宮澤伊織曾經說過「百合使我成為人」,無數的百合讀者也都與他一樣,上文提及的推動偶像崇拜之「任意機制」也是此處使百合廚成立的機制。「年輕人開始像對真正的女子高中生一樣對動畫或漫畫角色感到興奮。動畫或漫畫並不是真實事物的替代品,它們與真實的事物幾乎是等同的。」,宮台真司在進一步推展自己的歷史敘述後指出大約在上世紀九零年代末期出現了這種狀況,雖然說從他「任意機制」的邏輯本來就可能推出這樣的結論,但總之這一結論的關鍵性在於將對偶像的熱情和「偶像百合作品」銜接,其中和對偶像的觀看最有關聯的就是被歸類為「2.5次元音樂-偶像企劃」的那類作品。單就這一類作品而言,它對「粉絲有沒有可能與偶像更進一步發展」以及「若偶像有天不再是偶像的話,一個粉絲是否願意與她發展關係」的問題之回應就是直接不寫粉絲視角,這首先是因為它認識到粉絲與偶像關係性描寫的困難以及更願意發展偶像間的關係,下文將更細緻的闡述此一「偶像百合」大概念下的門類具有的特質。
        「在漫畫、動畫、遊戲等以視覺資訊為優先的二次元虛構世界,與共有身體經驗的三次元『現實』世界之間那模糊不清,邊界不明確的地帶所進行的文化實踐。」,須川亞紀子對於二點五次元文化的精神給出了簡明扼要的定義,從我們將討論的作品群之實作角度重述一次就是會讓現實中的聲優組合演繹自己的角色並作出音樂表演的作品,它一般會有以偶像和音樂為主題的動畫,且主角組成多為同性別。不熟悉的人會認為二點五次元的偶像表演就只是在重現動畫裡的劇情,但其實不是如此。「即使是現在我也不認為自己是個會跳舞的人(笑)。現在也還是這樣,不管是舞蹈還是表演,為了消解這份不安我都會拼盡全力去做。一直支撐我前進的原動力也一直沒有改變。想要去表現千歌醬,想要去展示千歌醬生活的樣子,而這也是我想看的……。」,在『ラブライブ!サンシャイン!!』中擔任主角高海千歌聲優的伊波杏樹在其組合Aquors成團第八年時接受的訪談中如此描述了她與所飾演角色的關係,她在這裡提到的努力方向表明了她的目標是在表演時將「高海千歌」這個角色的生命具體傳達給現場觀眾,這也是其出演作品隸屬的『ラブライブ!』系列,以及像是『ワールドダイスター』和『少女☆歌劇 レヴュースタァライト』或者『ナナブンノニジュウニ』等二點五次元企劃的聲優們努力的方向,但僅依靠她們還不夠。「『聲優--角色現場演出』中,觀眾是奔著體驗和角色活在同一時空中的感覺而來的......在聲音的刺激下,觀眾還沒來得及產生那樣的主觀性和『假裝』,就已經作出了遠不止是『裝作將聲優視為角色』的反應。然後,藉由那樣的情動,現場構築起了能夠讓聲優作為角色出現在觀眾眼前的情境或空間。」,川村覺文以如上的論述從接受方的角度指出觀眾對於角色聲線的反應方式也是使聲優被視為角色看待的關鍵,他之所以將焦點置於聲線是因為配音正如平光琢也所說是角色的靈魂所在,也即能從根本處一舉提示其並非三次元現實存在的標記。「觀眾的觀看使表演得以成立。」,誠如中村香住所言,將角色賦予生命的表演除了表現者外也必須要有觀眾才能成立,而這種對充滿生命的角色投注巨大感情的觀看方式除了是與觀看實際偶像一樣的態度以及非對人性戀可能性的展現之外,它還促成了這類企劃的動畫作品一個關鍵的共同特徵,也就是「不去寫粉絲方的視角與感受,有時甚至連觀眾都沒有。」,對此我們首先可以來看看算是蠻有代表性的『ラブライブ! School idol project』。
        「根據商量過後所訂下的重要方針,這部作品終究是以『校園偶像』本身為題材的故事。所以,我記憶中當時定下的有以下幾條主題,首先是不會講『偶像是什麼』,再來是不會出現演藝圈和偶像粉,還有不會有因為大人的意志或惡意導致她們的活動受阻的劇情。這會成為從第一季第一集穗乃果跑出第一步,至電影的最後,在整部作品中貫徹到底的一個方針。」,花田十輝在接受訪談時指出這個系列的設計方向就是把偶像活動當成青春部活來寫,由此不去觸及偶像這一概念的真正性質以及直接不寫偶像粉。她們在後來去比賽的時候我們確實還是可以看到路人觀眾的支持,但花田真正要說的是他不打算去寫觀眾的視角和實際的演藝產業圈,由此劇情便聚焦在穗乃果等人的互動,直到最新的『ラブライブ!スーパースター!!』動畫他都還是在自己的腳本延續了這一慣習。「就算不在Lovelive這種最棒的舞台上也沒關係,只要能聽到小雪菜的歌就夠了。學園偶像還在努力著,粉絲也還願意支持她們,這樣不就夠了嗎。」,由田中仁負責腳本的『ラブライブ!虹ヶ咲学園スクールアイドル同好会』第一期第三集曾讓高咲侑對正在煩悶的優木雪菜說了這段台詞,這段因配樂而使氣氛與告白沒什麼差別的台詞藉由拒絕參賽的意義和明確帶出「粉絲」而標記出了這個系列與『ラブライブ』主基調的不同,但在大框架上它確實還是遵循以描寫偶像互動為主的主軸,而這也是像『Re:ステージ!』或『SELECTION PROJECT』等作品所設計的方向。『アイドルマスターシリーズ』以演藝圈為背景確實不同於『ラブライブ』,且它的遊戲注重的是製作人與偶像的關係,但就動畫部分來說,作為視角放在女性偶像間互動與逐夢的二點五次元作品它可以算是最早的起頭,由2011的動畫到最近才播完的『前橋ウィッチーズ』這條線中還有幾個特殊的例子,分別是上松範康擔任原作的『戰姬絕唱』系列以及Cygames開發的『ウマ娘 プリティーダービー』企劃,以及尾花澤軒榮擔任原案的『アサルトリリィ』,這些二點五次元的跨媒體企劃其動畫或者說原作劇情跟偶像都沒有半點關係,但其現實演出除『アサルトリリィ』在歌唱外另有舞台劇其餘兩者比較知名的都是現場演唱,並且對演出者的應援也是顯著可見的。換言之,即便作品的主題跟偶像沒什麼聯繫,在全女性主角的企劃中我們仍能看到偶像模式的滲透。緊接著,終於要來面對的問題是為甚麼這些作品沒有粉絲的主要視角。「街機版時,有玩家在收到了偶像引退後發來的 『製作人。對不起。我沒能足夠努力只能走到這裡了……』 郵件時,在電車裡哭了出來。」,小山順一朗在偶像大師十五周年的開發者訪談中提到了這件軼事,這個軼事的關鍵在於它顯示了「接觸作品的玩家和觀眾從偶像們身上得到的意義」,二點五次元偶像作品不去寫粉絲視角的原因因此就很明顯了,因為粉絲是在作品世界觀之外接觸作品的觀眾,正如繪里飄和熊佐對待基的寬容一樣,本文沒有打算否定這種慾望偶像作品角色的觀看方式,這一部分的目的僅在於打開另一種可能性。在這層慾望關係之外,觀眾們的視線對於作品也會有意想不到的影響。「曾經我的家人希望我成為女演員,因此小時候就讓我加入了兒童劇團,後來我對他們說我想做偶像就被他們罵了一頓,所以我才決定做到二十五歲為止......」,玲央在『推しが武道館いってくれたら死ぬ』第五十七回中向團員們講述了自己決定「畢業」也即不再當偶像的理由,這個理由就如其他團員所感受的一樣相當的任意且不該用來決定這種大事,但正是因為這種決定看起來毫無道理它才映射出了偶像文化的一個關鍵問題,也即其「限時性」。   
     「偶像的『畢業』制度不僅暗示著『到了一定年齡,就不能繼續做偶像了』,同時也助長了社會上的年齡歧視...」,中村香住以如上的論述所要說的是偶像的畢業制度暗含了「吸引力只有年輕時能綻放」的歧視性思維,這個詞可以說也暗示了偶像只是成長中的一個階段,玲央為甚麼會以看上去實在是無關的年齡當成離開的理由可以說就是因這種潛在的「年齡歧視」在發揮作用。「『學姊對演戲有興趣是嗎......』『我想說除了當模特兒,也該有點其他能走的路比較好。』」,櫻坂雫和朝香果林兩位角色在『ラブライブ!虹ヶ咲学園スクールアイドル同好会』第二期最終回眾人大型演出結束後有了如上對話,這段看上去日常的對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果林很自然的沒有考慮繼續做偶像而是開始規劃未來,從『ラブライブ! School idol project』到最新動畫的『ラブライブ!スーパースター!!』我們都可以看到學園偶像組合的成員們高中三年時間一到她們也都順理成章的畢業離校並開始新的人生,而在現實中『μ's』與『Aquors』也分別於2016和今年舉辦了Final live,目前還沒有動畫的『蓮ノ空女学院スクールアイドルクラブ』更是因在今年讓三位作品中屬於三年級的成員畢業而引發一片譁然。從初代開始,花田十輝所講述的「不要引入現實偶像的視角」就一直是『ラブライブ』的創作理念,但這種說法忽略了這個企劃還有一個「把角色生命傳達給觀眾」的目的,也就是說觀眾從外部施加的視線使她們跟偶像一樣也有「時間限制」,實際偶像的「畢業」跟身為學生的學園偶像們從高中的「畢業」在此成了同義語。對於學園偶像是否擺脫「年齡歧視」的現實重力這一提問,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而雖然『Re:ステージ!』或『SELECTION PROJECT』以及『アイドルマスター』等動畫都僅是以主角們成名綻放光芒為結局而沒有帶入別離的意圖,但那恰恰顯示了偶像並非永久的。「玲央對於去武道館的這份執著還是很強的,如果真的登上了,或許她就會結束掉這一切,我是這樣認為的......」,根據玲央對離開給出的理由我們可以知道真妃在五十六回對她動機的推測沒有錯,正是因為時間有限才更可能會以最後的綻放標誌完結,穗乃果用演唱會替學園偶像生涯收尾也具有這樣的性質,而前面提到的幾部以成名收尾的作品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沒有真的迴避掉偶像的「限時性」。但是,這些偶像動畫裡的時間感也有正面意義,因為角色們並不像真正的偶像那樣不讓觀眾看到「私下的一面」,正如某部小說的標題一般,她們的台前與幕後我們藉由作品都看的一清二楚,因此她們至少從作品的角度來說是做為一個完整的人在面對自己的生涯和他人的關係。也就是說,時間感的引入將可以藉由她們逐夢的過程凸顯出她們自己對於偶像生涯的看法,當然更重要的是與並肩而行的搭檔的關係性累積,但是這又可細分為兩類關係,第一類的代表可以說是『少女☆歌劇 レヴュースタァライト』,當然這不是狹義上的偶像番,但是香月孝史曾提到更廣義而言偶像就是「個人魅力被享受的對象」,且這部作品對綻放閃耀與奪得目光等等的關於舞台少女的敘述沒有一條不適用於偶像,將角色在劇中持續歌舞的事實考慮進來後我們實在很難說這不是在一個角度上描繪偶像本質的作品。
      「列車終將抵達下一站,那舞台呢?我們呢?」,大場奈奈在『少女☆歌劇 レヴュースタァライト』的劇場版中於「皆殺的revue」時對其他六位舞台少女如是說道,這個有些抽象的提問必須從這個劇場版的其他橋段來理解。「妳們捨棄了日常與女孩子的快樂。」,在這個系列中擔任類似主持人與觀眾角色的奇特生物長頸鹿曾對舞台少女給出了如上評價,這句話的意思是一種整體性的身分確認,從少女或是表演者的脈絡單獨去看都沒有辦法正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涵,那必須被放在「交接點」來考察。在劇場版中,當所有99期主角們在繳交升學表時,愛城華戀繳了一張空白,原因則是神樂光再度離去使她不知道自己如何前往下一個舞台。有了光讓她能夠站上舞台,然而失去她的影響卻是整個人生失去方向。因為不能演戲而失去人生方向顯示「演戲的問題被等於了人生的問題」,也就是說無法繼續表演將造成人生無法繼續,所謂的人生也因而就是舞台,這才是舞台少女之於本作的意義,,奈奈所說的下一站前往何處因此也是指她們的人生和關係將去往何處。在劇場版中進行revue的每一組關係都改變了,讓我們以純那對奈奈的回應來提綱的揭示她們關係的方向。「行不通...依靠別人的話語是不行的!常言道人之命運在星天,但我已經厭倦了所謂尚缺火候。拼命掙扎,不死不休,將主角之位吞噬」,純那在「狩獵的revue」中被奈奈指責她依賴名人話語的方式遮蔽了對於當下經驗,但是她在被奈奈打倒一次後確實意識到了做為表現者應有的不安於現狀之自覺。「你才不是我的純那......」,正如大場奈奈的驚恐所顯示的,純那的改變超越了她至今為止熟悉的關係性,在對決結束由純那勝利後雖然兩人看上去是分開了,但聯繫實際上應該會更加堅固,因為劇場版的各場對決真正的意義是讓角色不再從之前的綁定關係認識自己的對手,並轉變成一種直面對方的互動方式,這同時又是為了維繫自己做為表現者的生命,香子跟雙葉的關係可以說是另一明證。在此,前台的「偶像」生涯對後台的關係性有決定性的影響。「我不相信自己,可能這就是原因吧,我忘記了你,也忘記了我們的約定,但現在我的內心深信不疑。因為我們約好了,約定這種東西,只有兩個人才能做。雖然你說過,這是我的故事,但這是我們的故事,靜香你想怎麼做?」,鳳心奈在『ワールドダイスター』最終回表演的中段回到精神世界中對待在這的靜香說了這樣一段話。本作的表演者們皆有被稱為「個性」的異能,而靜香是因她的「個性」誕生的輔助她表演的人格。雖然從設定與旁人的視角來看靜香只是她的能力之一,但對心奈而言她是一個活生生的存在,而在這段話中心奈更是指出了兩人有著「共同完成演出」成為明星的關係。雖然這種宿命般的關係和少女歌劇對關係給出的結論並不一樣,但它同樣講述了表演者的生涯對後台關係性的決定性影響。「觀察2000年以後《Myojo》的讀者欄我們能發現,果不其然,《Myojo》也和其他『女性向』雜誌一樣,開設有讓讀者能夠幻想自己和『傑尼斯』戀愛的欄目......不過,將目光投向讀者欄以外的同時期的雜誌內容,會看到有不少文字著重渲染『傑尼斯』成員間的『兄弟情』,也就是『男性之間的羈絆』。」,田島悠來對女性向雜誌的分析饒富趣味的指出了其實官方會鼓勵讀者去想像男性偶像成員間的同性戀關係,他對最近兩三年的雜誌分析還提到會有那種讓成員自己表明「最想和隊內的誰交往」的欄目,這種手法在『ワールドダイスター』也有以「キャラクターインタビュー」的方式出現。在這種角色訪談裡,角色們有回答「如果和同劇團的人交往或結婚會選誰」,這跟田島對「傑尼斯」的觀察一樣就是在鼓勵觀眾去想像角色的同性戀關係但同時又不脫離表現者的身分。在這個訪談中回答自己會選擇與心奈交往結婚的卡特莉娜·格利貝爾在劇情中從第三集在舞台上失誤被心奈幫助後對她的好感直線上升,第四集中靜香對兩人關係要好的不滿反應甚至直接明示了三角戀的性質,由此可見,角色訪談並非只是劇外附加而是和劇內發展形成了有趣的映襯。像得能正太郎的『IDOL×IDOL STORY!』這樣強調被偶像的身姿激勵而成為偶像,或者說在偶像競選與職業中建立的關係性也屬於偶像職涯決定私人關係性質的類型,除了上文提到的兩作之外『Wake Up, Girls!』和『アイドルマスター』等讓角色們首先是因偶像職業而有交集的作品也都可以這樣算。
     「沒想到我居然能見到...姊姊用性命拯救的人,才會突然間不曉得該怎麼辦才好。鈴音小姐...不對,鈴音...我會打從心底支持鈴音你的,我姊姊就拜託你了,再帶我姊姊踏上一次她最喜歡的那個舞台吧。」,在『SELECTION PROJECT』的第九集中意識到自己不該說重話的花野井玲那對美山鈴音道歉並說了這樣一番話,在這個二點五次元企劃的動畫中算是主角的兩人可說是因為玲那的姊姊天澤燈將心臟移植給鈴音而聯繫起來的,雖然直到第八集之前兩人都不知道並且玲那的第一反應是極度不悅,但這算是暗示了兩人在這集之前的表演為何默契如此之好,而玲那在第九集的這段話則顯示出她意識到錯誤後轉而祈求鈴音能夠在選拔中勝利並傳承姊姊的偶像光芒。「『小玲那,你現在想做什麼?』『我想唱歌......我想要跟大家一起唱歌......』」,玲那跟鈴音在第十集眾人被淘汰而決定自主展開偶像活動宣傳後有了這段對話,雖然一開始覺得自己沒資格和其他人同台的玲那在這裡說的是想回到組合跟大家一起表演,但不可忽略的是引導她說出真心的還是鈴音,且她從這集開始除了帶鈴音回家之外還有各種與她獨處的橋段,最終回上台時兩人的站位亦強化了這個印象。這部作品同樣是以偶像身分將關係連起來的,但正如玲那持續提到的一樣,她對鈴音複雜的感情主要是與她私人的人生中對姊姊的愛有關的,因此雖然她與鈴音確實是在競選賽才有了交集,兩人的深刻關係卻是由生命經歷的深刻交纏才成立的,這便延伸到了另一種「偶像間關係」的類型。「時光以過去的我們完全無法想像的程度飛逝,令人目眩,但是也很快樂,雖然還不清楚答案在哪裡,但我們會一起攜手前進,從今以後直到永遠。」,在『ラブライブ!虹ヶ咲学園スクールアイドル同好会』第一期第十二集的最後牽著侑的步夢講了如上獨白,在此之前步夢已經明白侑即使與她暫時分開兩人的心意也是相通的,她也因此不再因侑要去音樂班而焦慮。從十一集她因忌妒而想獨佔侑到十二集的轉變,與其說這是意識到偶像的真諦不如說是她作為戀人克服了分離焦慮。
    「雖然今後可能還會跌跌撞撞地走下去,但就像你扶持著我一樣,我也一直都在你身旁。」,在緊接著的最終回的演出前,步夢在輪到她致詞時對侑說了這段話,她以此總結侑支持她成為偶像這段過程的敘述方式使我們注意到一個關鍵,也就是「偶像」之於她是被放在生命歷程中看待的,這點和前述作品的差異在於,前述作品如『少女☆歌劇 レヴュースタァライト』或『アイドルマスター』的重點在於已經是偶像或必須有偶像的心態,步夢則更像是她的生命藉著成為偶像可以得到某種意義才選擇偶像為夢想,這除了代表性的體現虹咲其他人成為偶像的意義,也是她跟侑的關係應該從普遍角度的人生伴侶來解讀的原因。「這次一定要在這所新的學校裡,讓大家見識波爾卡拚盡全力的樣子。」,『ラブライブ』系列最新企劃『イキヅライブ! LOVELIVE! BLUEBIRD』的隊長高橋波爾卡在自我介紹影片中講了這樣的台詞,這個敘述顯示出她成為偶像的動機主要也是想為生命作出改變,『蓮ノ空女学院スクールアイドルクラブ』的花帆以及『ラブライブ!スーパースター!!』的香音都是這樣,當然最初兩代為了拯救廢校的主角亦屬於將偶像納入生命一部分的類型,除了『イキヅライブ』目前還沒太多展開之外,其他『ラブライブ』的角色都在追逐偶像夢想以及不同人生經驗的交錯中建立起了深刻的關係,虹咲當然不必再多說,其他如前兩代的高二三人組的關係以及『ラブライブ!スーパースター!!』的香音和千砂都與四季和芽衣,或者是『蓮ノ空女学院スクールアイドルクラブ』由初始六人分成的學姊與學妹組合,並非依靠偶像身分而是在人的層面上觸及對方的關係處處可見。「因為決定『偶像』形態,束縛偶像的規範是曖昧不清的,所以每當想要提出質疑,總是會在某處感到陷入瓶頸。」,如同稻田易所言,施加於偶像的規範因為有複數詮釋角度而難以直接定義,比如凝視偶像的問題就是如此。偶像並非單方面被觀看而是有著影響粉絲的情動,這種互動性使我們不應再認為偶像是單方面遭到了物化,有年齡歧視性質的「畢業」制度也有一說認為那是指跨入更高階段生涯的意思。但總歸來說,尋找跨越既往成規的可能性是有意義的。
     「我的未來由我自己決定,我既是女人,也是偶像。」,和田彩花在2019從ANGERME畢業後說了這樣的話,她這個宣言挑戰了「偶像」的「限時性」這一框架,上文提及由『ワールドダイスター』與『少女☆歌劇 レヴュースタァライト』代表的二點五次元百合作品群所要說的也是這樣的訊息。藉由描繪出與偶像職涯同步的關係性,這類作品讓我們注意到偶像並不非得是一個短期的身分,只要不曾或忘應有的表現者自覺並在這份自覺中與他人建立關係和生存下去,年齡與偶像頭銜的喪失都不會抹去偶像的閃耀。至於由『ラブライブ!虹ヶ咲学園スクールアイドル同好会』代表的這一門類,它以另一種方式挑戰了偶像的生涯侷限。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類作品的畢業本身也是年齡限制的象徵,但角色們自己看待偶像之夢的角度使我們注意到,偶像是她們青春經驗的頂點部分但不是全部,以平野啟一郎的說法作比喻就是偶像屬於她們人生中的「戀」。但因為她們是在關係性中追求這個夢想,它結束後學園偶像們不會像職業偶像那樣失去人生方向,正如步夢所說,她的生涯會繼續走下去。當然粉絲們要相信她們的團體永恆不滅毫無問題,但即便真要直面已經有兩代團體差不多完結的事實也無妨。以伊波小姐所說的角色具有生命為前提我們可以這樣說,對『ラブライブ』的角色而言即便偶像生涯結束也無妨,在褪下閃耀後,她們對身旁伴侶或更寬廣人生的「愛」才正要開始,和賭上一切的職業偶像相比,學園偶像將偶像詮釋為「青春成就」可說是一種能走的長遠的人生觀。正如本章開頭部分所言,這些二點五次元偶像百合因為「粉絲在作品之外」,它們對偶像與粉絲具體的關係性是懸而不論的,此處指我們不會看到粉絲方深刻的視角與感受(--高咲侑應該要算作經紀人),為了追究這一問題,在下一章中我們將從更廣義的偶像作品來探討其可能,在那之前,我們還會關注數個真人聲優互動的例子以為參考。




ogp.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booh + 5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百合会 ( 苏公网安备 32030302000123号 )

GMT+8, 2025-7-22 13:47 , Processed in 0.039624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