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20|回复: 15

[动画讨论] 新番导视:关于《非人少女》,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第一话

[复制链接]
阅读字号:
发表于 2025-10-20 23: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heenamimi 于 2025-10-21 00:24 编辑

Hello!各位百合同好们,你们好呀!
笔者是《想吃掉你的非人少女》的漫画粉丝,对原作少说看了六七遍才琢磨出个七七八八;看到《非人少女》动画顺利开播,并取得意料之外的成绩后,就萌生了动笔写一个导视/解读/评论系列文章的念头。
希望笔者能在不剧透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向观众交代我所知道的,有关《非人少女》的一切,同时为动画党与原作党带来相对深入的解析,解答观众心中可能产生的疑问,让大家不用再像笔者当年那样——一个分镜、一个分镜地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相互关系,情绪变化,行为逻辑,剧情含义等等要素;就可以看懂《非人少女》,这部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百合佳作。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1 00: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话
首先希望观众牢牢记住的基础设定是——
比名子是一个重度抑郁症+ptsd患者!
比名子是一个重度抑郁症+ptsd患者!
比名子是一个重度抑郁症+ptsd患者!
无论是原作者苗川采老师,还是番剧的制作团队(尤其是CV上田丽奈小姐),显然都非常非常认真的试图,向观众展现一个16岁女高中生所面对的严重精神困境。八百岁比名子小姐也算是百合作品史上非常非常不多见的,开局就明确患有心理疾病的女主角了。(据笔者所知只有Seabed的女主角佐知子小姐与之情况类似)
除了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外,作者还会抽丝剥茧式地交代造成这一切的种种原因,以及她身边“人”(山珍海味)为了让她活下去/改善她的精神状态都付出了何等艰辛的努力。这也是笔者认为的剧情核心所在。
动画第一话的侧重点与原作不同,聚焦于刻画比名子的精神状态,渲染周遭的忧郁气息,而原作则是着重于描写汐莉的两次非常帅气的登场。同时内容又严格对应漫画中第一话与第二话的上半部分,所以节奏明显有点缓慢,可能是出于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增加比名子视角下的代入感,还有避免交代太多信息让观众目不暇接的考虑。
开头明确交代比名子的双亲早已不在人世,比名子现在是孤身一人住在海滨小镇(爱媛县伊予市)的某座一户建中,孑然一身与双亲,哥哥的灵位相伴,显得整座房子非常空空荡荡。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1 00: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名子无论是起床还是在上学路上都相当的低气压,并且对大海,尤其是深海以及与海洋相关的一切表现出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兴趣。这实际上是一种很明显的自杀意向,(不赞同的观众有机会可以在深秋/冬天去一趟海边吹吹海风)所以她才会不由自主的在那座“盐美桥”(三次元的另一个名字叫“汐见桥”)边大幅度探出身子并丝毫不在意潜在的危险,这也成为了比名子与“近江汐莉”(方便起见以后一般叫“水产”)“初次相遇”的一个绝佳气息。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1 00: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同为本作女主角的“近江汐莉”,作为一个原作党我强烈建议大家去看一看原作中水产前期展现出的形象,尤其是“初遇”的那几张分镜,真的是非常非常惊艳,帅气,神秘莫测又带着几分危险。(早期画风中水产的脸与七海灯子简直如出一辙,甚至更加帅气)完美诠释出什么叫“女生男相,是为极品”,仅凭一张脸就能让人感觉到她是个强大而非人的存在,难怪有同好戏称非人少女为《霸道人鱼狠狠爱》。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1 00: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动画制作组在对“近江汐莉”的刻画上却另辟蹊径,着重展示她温柔和蔼,落落大方,优雅含蓄乃至总是在不经意间照顾比名子感觉的一面,从CV石川由依小姐的声线就可以听出来,真的是非常温柔,甚至有点苏呐,行为举止上也有处外体现着一种不失礼貌的关切,也许是制作组认为这样更方便水产接近比名子。
但是这么温柔的水产仍然说出了那句——
“我还以为,你要投海自尽呢”,这其实是水产内心的真实想法——仅凭初遇她就能观察到比名子身上正在散发出一股浓浓的死亡气息,同时也是比名子内心深处的某种潜意识。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被一个陌生人当面戳破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当然让比名子很生气,脸色一黑,带着怒气甩下一句重话就逃离了现场,让两人的初遇多少留下了遗憾。水产显然吸取了这个教训,有意识地提升自己察言观色的能力,尽量避免“直接”说出不加掩饰的真相。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1 00: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小美胡,漫画与动画都完美展现出一个十分闹腾,精力四射,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周围人,尤其格外关照比名子的“同龄”JK形象。初见的观众有可能会怀疑一个问题——小美胡看起来有点幼稚,表面上甚至不如比名子成熟,为什么总会像妈妈一样,对比名子这么麻烦的朋友,“过度保护”呢?这实际上和另一外细节,“小美胡总是身体不好,常常请病假”构成了一处伏笔,会在动画大概4,5话时揭晓。
在b站弹幕与评论区有许多同好关注到了那座“德高女娲,功盖神禹”的神社,并且认为这是和小美胡有关的一处伏笔,Ermmmmmmm怎么说呢,是也不是,大概同样要等到动画第4第5话时揭晓,不过它也交代了本作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剧情与人物的命运都与日本传统宗教(尤其是佛教)与古代神话传说密切相关。(这里是处改编原作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1 00: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说比名子的事情,动画与原作的另一重大区别就在于对比名子的心理描写上,原作往往会通过微表情刻画/神态变化,台词的弦外之音这些委婉的方式来侧面描写人物心理。而动画则通过CV超凡脱俗,精湛绝伦的演绎,通过大段大段,十分连贯,一镜到底式的内心独白,不加保留地将比名子的心声透露给观众,这也是笔者认为的动画最出彩的改编。
借用笔者在b站第一话下的长评:
“本作动画可以称为扬长避短的典范了——在经费不足的前提下发挥微表情捕捉,内心独白,氛围配乐三大方面的长处。成功塑造出一个压抑,忧郁,哀伤,破碎,被长久困在回忆中的15岁少女。(当时写错了,应该是16岁高一JK,和鸡狗团众人,小孩姐,486同龄呢)
听得出来比名子CV不仅非常熟悉原作,同时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有可能在现实中近距离观察过抑郁症/PTSD患者,将那种无法抑制的闪回与内心的麻木,呆滞,无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笔者认为动画里比名子内心独白主要有两大特点:
其一,声线总是细若游丝,飘忽不定,冷漠淡然,配合那双失去高光的双眼,总有种生命力已经耗尽,如同老年人的油尽灯枯之感。同时又时时刻刻不在努力表演出一副“普通JK”的面具,一种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的“正常感”,仿佛燃烧着最后的灯火,也要耐心地“读空气”,细心地分析周遭人的反应,自己所身处的情境,再给出自以为符合身边人预期的回应。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1 00: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二是她格外压抑,出奇克制,明明已经非常悲伤,总是给人一种泫然欲泣,马上会大哭一场的预感,却连在内心独白中都不肯放纵自我,还是时时刻刻压抑着自己的想法,不肯坦率表达真正的渴望,所以总像比正常人慢半拍一般呆滞,又有几分逆来顺受的麻木和无力改变命运的软弱。
既完全无法体会到快乐,也无法发自内心的欢笑,还要尽全力压抑住骨子里的悲伤,或许比名子仅剩的生命力就是在无尽的表演与极端的压抑中被进一步消耗殆尽的吧……
除了优秀的配音,动画也与原作一样,擅长通过“无法抑制的闪回”与“内心沉没入深海”来描写比名子不同寻常的心境。
动画用一种独特的不断流动的画面,无数游动,栩栩如生的深海生物,恰如暗无天日的海底下暗流汹涌的声音,最大限度地为观众增加了代入感,这也正是动漫作为一种,能将动态画面,配音,配乐巧妙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所独有的魅力吧!
“无法抑制的闪回”与“认为自己的内心实际上处于某种特殊环境”同属PTSD最重要的几大症状之一。
前者对应的是“曾经受到严重创伤”,由于影响太过严重,导致内心防御机制(自动遗忘过于残酷的记忆)失灵,患者会完全不受主观意愿控制地,几乎任何时间段内,都有可能迅速回忆起当年那个创伤的具体场景,耳边响起当时听到的声音,眼前浮现当时的景象。患者越身临其境,症状就越严重。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1 00: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后者则代表一种应激机制,即因为长期处于某种刺激性危险环境,或者是难以忘怀造成的伤痛,抑或是对当年熟悉的环境产生不正常的渴望。就像当年百战余生的军官士兵和将军元帅们,往往在和平安定之后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当年战场上的种种习惯与怪癖,甚至不时认为自己其实仍然身处当年那些炮火连天,满目疮痍,尸横遍野的战场上,乃至主动寻找,沉浸在类似当年战场的环境,方能稍稍心安。
话说比名子为什么这么痴迷于大海,尤其是深海和海中种种奇妙,非人的存在。除了她内心中强烈到近乎魔怔的自我了断欲望外,也和当年那场带走她父母,兄长事故的具体经过,具体环境有关。接下来动画第三话的高潮应该正是对此事的详细描写。
比名子对海洋的渴望很快给予了水产第二次相逢的机会,有同好认为这里比名子是中了妖怪的幻术才自投罗网的,见仁见智吧。本作中的各种妖怪大多会某种幻术,具体是通过扭曲人类的认知,从而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方便自己狩猎或者更好地融入人类社会,幻术的效果取决于寿命(修为),法力以及妖怪的来历。
不得不说动画里的矶女真的好丑啊!半点人样都没有,脸上虬结的皱纹,嘴里挤出的噪音都像七老八十的老太太,普通人看一眼可能就吐了,但你比姐可不是普通人,见到这么恐怖的妖怪却一点不慌,还在继续忧郁地七想八想,甚至连一声尖叫都没有,普通人早就一边尖叫一边呆若木鸡了吧。见到妖怪的真身后仍然能保持镇定,这也算是社会你比姐的特殊体质了。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1 00: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苗川采老师似乎从小就痴迷于日本传统神话中的各种妖魔鬼怪,非人的存在,长大以后喜欢用精细的画风绘制它们的形象,不论美丑。外表越恐怖,身上越血腥的妖怪越能吸引苗老师的注意力。我猜苗老师应该对动画里的矶女还算满意。以后还有许多相当猎奇的妖怪等待着观众,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哟~
“比名子的血肉尤为甘美,非常吸引各路妖魔鬼怪”是本作的一处重要伏笔,大家不妨考虑考虑——在日本神话中何种经历,能够让凡人的血肉变成唐僧肉呢?
提示一下,谜底就藏在比名子的全名——八百岁比名子当中。
关于第一话的尾声,除了再次引用自己在b站上的评论外:
“尤其是最后那句“让我死”简直是神来之笔的改编(这么直白的内心独白原作没有),出于骨子里的温柔,连在内心独白中都要一直压抑自己真正渴望的少女,对解脱的渴求,对亲人的思念,对彼岸的团圆之执念,终于被从天而降的人鱼点燃,真正的心声随即哽咽着喷薄而出,使得屏幕后的我也无法控制住眼泪……”
除了声优画龙点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改编外,关于微表情笔者还想多说几句,
其实微表情总结起来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瞳孔中高光的有无,眼神聚焦在哪里,眼角摆出的弧度,说话时是否闭嘴,是标志性,皮笑肉不笑的假笑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欢笑,嘴角咧出的弧度,以及某些一闪而过的细微变化。苗老师在微表情方面的功力也随着一卷更胜一卷的画风愈发炉火纯青——她擅长在教科书级别的分镜中,调动角色有限的五官,组合出无数独一无二,各具特色的神态,为注意细节的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1 00: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heenamimi 于 2025-10-21 00:38 编辑

第一期的内容就到此为止吧,虽然仅为试水之作,说的或许有点太多了,笔者会在接下来的章节专门挑几处,特别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微表情加以解析,敬请期待!
(可惜发的时候300似乎上传不了图片,段落间隙本来有不少自己截的图,麻烦大家留言/回复一下该怎样顺利上传图片)
发表于 2025-10-21 12: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高興有同好,但我對這個評論有非常多的意見。首先,我的印象中,苗川采老師並沒有表示過比名子的問題是心理疾病吧,因此你說的「基礎設定」我首先就得打一個巨大的問號,敢問是哪裡的基礎設定呀,會不會是做夢夢到的呢?

當然,你會提出的反駁是比名子表現出來的「狀態」就是創傷症候群的處境,但這裡又有破綻。按你的讀法的話,本作是適用「現實」邏輯的世界,那麼需要疑問的就是,比名子明明有一個正常且真的關心她的姨媽,為什麼比名子沒有被送去心理輔導?按現實邏輯來看,遭遇重大事故的比名子當然要接受各種諮商與關懷不是嗎?也就是說,在比名子沒有被周遭大人關照精神問題的前提下認為本作描寫了她的「病症」只可能是一個悖論,這種解讀是不可能自圓其說的。比名子的求死在本作是被當成希望可以改變的願望,而非病症,你自己後面的評論也開始轉而用「狀態」去詮釋比名子了,而汐莉雖然要改變她也從未真的否定掉比名子與家人相會的願望,特別是後期是如此。她們之間的關係也不是病症邏輯下的那樣。

你可能會懷疑為什麼我這麼排斥「病症」的解讀,實際上沒有的,如果作品有真的(而不是你的文以捏造的形式這樣)表示出主角確實為病症所苦的訊息,我當然不會反對這樣的解讀,比如雨夜之月講述的就是主角的聽力障礙問題,以及她面對著一個不是以聽障者為中心設計的「健全」世界如何帶給她困擾,這都很重要。但是,把「病症」用在像本作這樣的作品上它只會強迫式的把主角的一切心理描寫附會為有問題的「病徵」,你後半的評論做的就是如此。要強調無數次的是比名子的求死是她的「解脫願望」而需要尊重,這意義對她無法取代。你雖然沒有忽視這些「意義」,但全部加上病症的詮釋不可避免的會讓你忽視比名子有自己的「意願」這件事,自殺者一直以來遭受的就是這種治療主義的貶低,她們的主體性遭到了忽視,你把比名子的心境拆解成一連串症狀解釋最好的證明了這點。於是,她的心境脫離了當下的故事脈絡,而成為了醫學分析客觀觀察下的人工物,這樣的評論可以帶給我們心理醫學知識,但它告訴了我們故事的甚麼呢?我無法從心理醫學的分析知道非人少女究竟要告訴讀者什麼內涵,還有它的文體是甚麼,它表現的「關係性」又是甚麼。進一步的說,「病症」的分析到底有沒有辦法精準把握自殺者的願望呢?比名子第三集展現的複雜性明顯無法被這個框架理解吧?還有,自殺的願望是不能真正透視的,比名子看上去是很明確的想隨家人而去,但她在後面很多回都展現了脫離與汐莉約定的求死欲求,因此透視她的願望是做不到的,對此,芥川的遺書給了最好的答覆:

「無論哪個自殺的人都沒有將自殺者自己的心路歷程原原本本地寫出來過。這大概是自殺者的自尊心所致,亦或者他們對自己的心理沒什麽太大的興趣吧。而我在這封最後寄給你的信裏,我想要將這樣的心理清楚地傳達給你,雖然我其實並不是非得要將我自殺的動機告訴你不可。雷尼爾([1864~1963]法國詩人、小說家)在他的短篇中曾描寫過某個自殺者,但是在這短篇中主角自殺的理由其實連他自己都不了解。你或許會說只靠寫報紙的雜記生活很困苦啦、病痛啦、亦或者是精神上的苦痛啦,我猜想到時候你會為我找出許多自殺的動機吧。但是,以我的經驗來看,那將不會是我動機的全部,最多只能說這些動機大致上是條通往我真正的動機的道路。」-芥川龍之介

另外,本作的世界觀與傳統宗教相關沒錯,但你既然都提到佛教了,那不是應該想到親鸞嗎。「善人尚且得往生,何況惡人乎?然世間人常謂『惡人猶往生,何況善人乎?』此條姑且似為有理,實背離本願他力之意趣。其故在自力作善之人乏一心祈求他力之心,此非彌陀之本願。然若捨棄自力之心,仰求他力,則可得真實報土之往生。」,親鸞在這裡說的是,「無法自己解脫」的惡人如果一心祈禱佛祖的他力,他們將可以解脫,而這個「惡人」完全可以拿來敘述有罪惡感但同時又義務性存活在世上的比名子,她認為自己的存活有相當程度的罪,但她同時又將車禍現場聽到的祈願理解為存活義務而非「希望她幸福」,比名子便構成了「活著受罪」的情況。而她對汐莉的渴求,正是「佛祖一般的他力」,她在汐莉身上尋求的就是「解脫」,這個語境下,想死從頭到尾都不是「病症」呀。
发表于 2025-10-22 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我也觉得《非人少女》的画风很像《终将》,剧情确实有乙女漫的感觉,比名子像泡在泪水里面。
发表于 2025-10-22 10: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之风 发表于 2025-10-22 01:24
感谢分享,我也觉得《非人少女》的画风很像《终将》,剧情确实有乙女漫的感觉,比名子像泡在泪水里面。 ...

泡在泪水里好高级的表述,我只会说像是深海恐惧症患者的海底历险记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 收起 理由
永远之风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5-10-22 10: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分析的好好⊙∀⊙!
发表于 2025-10-22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arydash 于 2025-10-22 15:48 编辑

觉得非人少女画风有终将的既视感,可能是因为眼睛的画法?相似的还有非百合的堀与宫村,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两者画风其实完全不同
仲谷不管是画风还是剧情都很精妙工整,同时偏向于少年漫(可能表达的不太合适)那一流派
苗川采如上面有人提到的,是类似女性向少女漫的创作手法,剧情把控方面可能比较青涩,但是氛围感和感情表达的张力不错,从创作经历来看,苗川采确实也是画女性向更多
(之前看到推上有日本人吐槽非人少女是女性最喜欢的"只对我温柔的杀人鬼"类型w)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百合会 ( 苏公网安备 32030302000123号 )

GMT+8, 2025-10-23 03:21 , Processed in 0.029255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