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会员 登录
百合会 返回首页

剑之华尔兹的个人空间 https://bbs.yamibo.com/?15314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论永恒

已有 9 次阅读2025-3-27 22:37 |个人分类:日记

 论永恒

 

拿了炒粉外卖,虽然很饿但是有迫切之事需要整理,路上骑车的一些思绪,很有灵感,想要快快梳理。

 

早年,读伍尔夫,我记得她有一句话很触动我:唯有文字和绘画才能够达到永恒。可说是很契合我那时对永恒的理解:它不存在于与人的关系中,至少我没有见过,因而将永恒寄托在物之上是很明智的选择。

 

但是!我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文字和绘画并不是从地里自己长出来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由人类来创造的,而创作的灵感或者根据其实也源自与人之间的关系,我怎么能一直把这么重要的事忽略了?

 

为什么我突然这么想,因为最近读西蒙东的审美思想时,他的一段话真的是我让我初看时诧异,再看觉得有几分道理,之后——也就是几天之后在我刚才骑车拿外卖的路上!!!突然想通了!!因而我试图坐在这里用言语捕捉这种感觉。

 

他的原文:我们甚至可以怀疑,就所观察到的而言,艺术难道不是以某种方式叙述,并且将现实整体转移到另一个时间单位、另一个历史时刻?艺术在它最终实现的庆祝和加冕(intronisation)中,将已完成的和局部的现实世界在此时此地转变成可以跨越时空的现实:它使人类的成就变得没有终点。我们通常说艺术使不同的现实永存。实际上,艺术并不会使什么不朽,而是使其具有“转导性”,赋予某一局部化和完善化的现实以转移到其他地方和时刻的力量。它不会让任何东西变得永恒,但是它赋子了重生和自我完成的力量。它播下了“实质”的种子;它赋予了特殊的存在(此时此地)以作为自己、再次成为自己、多次地成为自已的能力。艺术放松了个体性的束缚;它增强了个体性,使同一性具有重复而不失去作为同一性的能力。

 

给了我很多启发,太多启发。虽然还没有理解这段话的全部,但它真的很触动我。“艺术并不会使什么不朽,而是使其具有’转导性‘;它不会让任何东西变得永恒;再次成为自己、多次成为自己。”

 

艺术具有迭代的力量,它再次呼应了我之前对于“重复”这一话题的思考,如同俩个彼此啮合的齿轮完美卡在一处,然后旋转起来。也就是说,可以把永恒看做一个永远处于“动态”的事物,它永远在重新成为自己,而非在完成的那一刻就不再改变。当它完成自身时,可以把它看作网状结构中的一个点,与其他点相呼应、共存,同时不破坏其他节点的个体性。知识永远是等待着重新激活、活化的知识,而审美也如是,它如同一个魔术宇宙,里面有着仪器般有迹可循的奥秘。

 

但是这份痕迹不能过于明细、不能像平面图一样把对象巨细靡遗地呈现。美是一种氛围,如同磨坊主的水轮车要在运转、溅起水花时才是美一样。当它被氛围剥离,独自躺在某一角落,就只是一个“物”而已,而非一种艺术。

 

艺术是会蔓延的,像染缸里的某一燃料,它会蔓开出去。因此时代的呼告要求着一种“扩展的艺术”,需要人人都成为那个参与者,少一个人都不行,所谓业余爱好者。但是——技术的毒性,让艺术不可避免地走向一个“被景观化”的结局,艺术成为了消费景观,被商品化之后,也就真的死去了。关于这一点,我似乎找不到什么反驳的。只能赞成艺术已死的结论。而对于永恒的思考,这段话让我如此有感觉,也是因为它连带着“重复”的概念提醒了我一件事——我用自己的理解将其表述为:永恒不是一种死物状态,永恒意味着要永远“重新去”激活已经死去的事物,让不再能够爱的人类再一次能够爱,让已经死去的、重新复活,让逐渐落灰、生锈的知识,重新进入现代社会的视野。


实在太震撼了.....给了我好多启发,我要再多细读一下,把这一章节都再读一读。


其实这也连带着开启了另一思考:关于朋友。

 

——2025年3月27日星期四 晚10点35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剑之华尔兹 2025-3-29 09:57
有关于审美的千种宇宙技术 (不错的标题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成为会员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百合会 ( 苏公网安备 32030302000123号 )

GMT+8, 2025-4-4 10:10 , Processed in 0.02003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