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我在看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此书文笔精炼,既富有想象力,又尊重历史事实。很是不错。此书我现在只看到一半,在这里就不赘述了。而这篇日志倒也不是为推荐此书而写,是另有他言。
其中某一段话,看完后略有感受。摘抄如下:
诗人都想有所创新。但是观瀑、白鹭、柳荫等的情调早已发现用厌,唐代诗人淋漓的元气与强烈的感情也已不复存在。更可怕的是,甚至诗的词藻都是陈旧比喻的重复,那些比喻一用就令人生厌。在文字上,有些作者总喜欢蹈袭前人的诗句,也有些博学的读者,一看便知道诗中思想与词藻的来源,因此有会心的微笑。评注家的努力只限于寻出某些生僻词语的出处,得到机会以博学自炫。
此段话虽简短,但某几句在我看来别有一种共鸣之声。
在如今网络这么发达的时代,拿三百的博客来讲,写出什么,其实自娱自乐的成份更多。碰到志同道合的地方互相交流一下,看不过眼的叉掉窗口也落得清净,非常有争议的投个鸡蛋还是无伤大雅。在若干文字面前,我们很容易就学会一个新的语言,新的词汇,新的文字符号。这种纳为己有是再正常不过的。
但并不是任何一种占据都让人那么欣喜。
我不觉得自己多会找素材写东西,也从没认为自己有好文笔。按理说有人借用了我的文字对我来说是种“肯定”?但是为什么我却觉得这种肯定很多余。
有些拿来主义。我宁可把它归结到抄袭的行列也不会认同是一种赞誉。有些文字我是专门写給特定对象的。文字被我寄托了感情。某一天,当这份特殊突然在另一篇文章,或者某个边边角角被发现时,那比看到一个冷笑话还让人无语。
一次是巧遇,两次是巧合,而如今事早已过三。
被抄袭也有被抄袭的底线的。词汇,成语随你去用。但是一些标志性的话,一些我写給我身边特定对象的话,拜托不要染指。那整句整句的一模一样的文字,我不相信是我们心有灵犀的产物。不要觉得好东西都是自己的东西。如果真的带着感情,就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吧。那不是更好吗?
呼。罗嗦了些本来可以不罗嗦的话。只是今天实在有点难以一笑置之了。因为被动了底线么....